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合作的常设展“重塑景观”
文化机构通过制定清晰、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所打造的特展,体现着一种历时性的思维,呈现的是一种知识、审美与思想的积累关系。历时性特展对于观众而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才能体会到文化机构的意图所在;若是错过了其中某个展览,难免会有遗憾之感。历时性特展也并非上海地区独有,正在开展的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苏州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系列”系列展览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曾经举办的“复调”系列展览,都反映出各地区文化机构对于观众黏性、声誉积累与对外传播的关注。
笔者发现,上海近几个月的特展,从某种程度而言,还呈现出了一种共时性,即特展之间存在着对读关系。
“对读”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即用一种来回比对的阅读方式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从而能够跳出单一视角、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同和相异。特展实际上是由策划文本转化而来,因此特展不仅可以进行“对读”,这种视角还可以将展览主题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进行认识,找出同一主题之间的差异,由此来加深对展览内容的认识。
今年5月24日,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展览“绚烂归朴——高迪与他的时代”开幕,展出五件首度来华的高迪知名建筑构件原件,以及众多画稿、装置与影像资料,呈现高迪个人创作的演变历程及其在建筑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高迪是享誉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那么同样驰名海外的中国建筑师又如何思考建筑与艺术、环境的关系,观众则可以前往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M+联合主办的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这个展览将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这两场建筑师特展都通过丰富的实物、文献与影像勾勒建筑师的生命历程,进而讨论建筑师对于建筑技术、建筑语言与建筑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6月27日,“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虽然展览中乡土绘画(农民画)的创作者接受了一些学院化的训练并受到时下流行艺术的影响,但在一些色彩与造型上还是能够看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原生性特点。而在7月12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拉开帷幕,可谓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关于原生艺术及其发展历程的综合呈现。这两场展览都涉及到艺术的原生性问题,但给出了不同文明的多元视角,让观众可以进行多维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们也都在尝试消除中国多数观众普遍认为自己和艺术之间存在因为没有接受过艺术训练而产生的“隔阂”,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为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