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300余件中外珍宝汇聚浙博 跨越五个世纪的东西文明对话

300余件中外珍宝汇聚浙博 跨越五个世纪的东西文明对话

2025-08-22 12:38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蜻蜓女神胸针。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奇妙碰撞

融汇中西之韵

300余件珍宝,是一部镌刻在金属与宝石上的人类精神史,也见证了东西方艺术与文化的交流融合。

在西方世界,曾有一段时间掀起一阵“中国热”。这段时期,许多中国文化元素进入西方,引起了西方贵族的强烈兴趣与好奇,他们幻想着东方世界的模样,并在17至19世纪开启了风靡欧洲的“中国风”艺术浪潮。

可以说,随着东方器物与游记文献的西传,瓷器上的缠枝纹样、山水画中的亭台楼阁,逐渐演变为欧洲装饰艺术中独特的视觉语汇。这种糅合东方色彩与构图的美学风格,被巧妙熔铸于西方珠宝与艺术珍玩中。

东方元素,在西方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比如“寿”字在中国有着长寿万福的美好寓意,团寿纹是寿字纹的一种,外部轮廓为圆形,以线条环绕,意为生命绵延长久。展厅里,许多团寿纹装饰在西方珐琅工艺制作的化妆粉盒上,形成一种优雅而奇妙的碰撞。

“中国热”的兴起,让很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器物到达了西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当然也打破了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

当这些中国制造的器物离开了文化本土,抵达异域,就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简单位移。它们必将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开花结果。

这样的新景观,是一种功能错位,但也可以成为时代符号。常自洁带着我们来到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展品前,那是一个簪子形状的帽针。

20世纪初,欧洲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女性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人剪去长发、脱下束腰,以波波头与流苏裙展示自信之美。

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的结束,大量妇女进入社会工作,流行趋势同样随之改变——曾经,欧洲的女性们出门被要求佩戴宽檐帽,因此需要一个帽针来固定。后来,她们拥有了在公众场合不戴帽子的权利,再加上低顶棚汽车的流行,都让高宽沿的帽子和帽针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了“时代的眼泪”。

这枚帽针受到明清女性首饰造型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汲取灵感,做成了簪子形状,但在用途上则服务于西方礼仪,并最终定格在了那个年代。“它好像有了文明的刻度,让我们看到浓缩于百年的女性地位发展史。”常自洁说。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