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AIGC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殿堂级盛典瓦卡奖在深圳举办——从多国人工智能专家的跨文化对话到全球AI厂商的民间创作者竞技

AIGC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殿堂级盛典瓦卡奖在深圳举办——从多国人工智能专家的跨文化对话到全球AI厂商的民间创作者竞技

2025-10-27 11:2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瓦卡奖总顾问、AI全球视觉工作坊SoVG联合发起人野菩萨主持现场

此次工作坊以联合发起人野菩萨名为《AI艺术本体》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影像作品开场,回顾艺术史中的艺术本体附庸现象。从仪式到绘画,从绘画复制到摄影,从戏剧延伸到电影艺术,并发问今天的人工智能艺术作为图像的合成器,他的本质最终会走向何方?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任、英国国际电影节集团执行董事长赵伯祚在他的主题分享中《AIGC的创作路径:从文化记忆到技术图像学》承接了上述的疑问,以妈祖壁画为案例,阐释AIGC不仅是制造视觉幻象,更是在“延续与重构文化记忆”,并和团队提出了12条创作路径与6大主题单元,希望从理论与方法上为创作者提供系统支持。赵伯祚已连续两届参与瓦卡奖,今年更是与野菩萨一起参与策划了单元分类,以推动瓦卡奖向更学术化的方向发展。

韩国国民大学的资深用户体验专家潘荣焕教授作为开场嘉宾,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了一种语义交互的时代。FansAI的联合创始人,前Tiktok、Snap、Pinterest AI/AR核心产品负责人David Xu同样作为开场演讲嘉宾的一员,带来了关于《黑箱中的两只手》的内容。两位技术背景的研究者,聚焦于技术进步对艺术和内容创作领域的影响,艺术创作者和内容工作者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以应对未来技术带来的新挑战与机遇。

在《拟像与本真》章节,来自巴西与德国的菲利普·弗兰克(Felipe Franco)作为瓦卡奖评委和工作坊分享嘉宾莅临现场。身为多次荣获纽约艺术指导协会(Art Directors Club,简称ADC)设计奖、红点设计大奖、德国iF设计奖、法国戛纳狮子奖和金铅笔广告奖等奖项的创意总监,他在分享中提出了深刻见解:“我们坚信,人工智能与艺术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的创造性伙伴。艺术家需要在与机器的协作中坚守人格、真实性与前瞻性,市场也应更珍视创意背后‘人’的价值。当我们把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为服务想象力的‘新调色板’,而非单纯的效率工具时,它便有望成为最具人性的创作媒介。”

来自德国的影像艺术家鲍里斯·埃尔达森(Boris Eldagsen),他在2023年凭借AI生成的作品《电工The Electrician》获得当年索尼世界摄影奖(SWPA -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但拒绝领奖而出圈。鲍里斯此次远程连线瓦卡奖AI全球视觉工作坊,并做了关于《创意共生:以AI重新定义团队协作》的主题演讲。他引用玛格丽特·安·博登(Margaret Boden)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分为三种类型:组合型、探索型与革命型。AI可以完成组合型与探索型创造,但是革命型创造只能由人类完成,我们应当找到和AI合作的边界和职责。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SAIFS)创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邵怡蕾带来了《虹膜:意识的光圈》的主题演讲,对比研究了人类创作的三部曲与人工智能创作的三部曲:人类的影像创作是意图为先,再选择如何聚焦,以怎样的镜头语言和景别呈现,选择多少的情境进入画面,最后呈现为现实中的一张照片;而人工智能AI的创作,比起人类的创作是完全反向的:AI是先生成图像,然后再来讨论其中的语境与意义。同时,她强调创作是深刻的哲学问题,人类的创作是伦理先于本体的,而AI的创作本体先于伦理,并推论了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与量子物理学家凯伦·巴拉德(Karen Barad)关于创作的哲学猜想。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