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新书推荐|王炜:木刻艺术的精神内核

新书推荐|王炜:木刻艺术的精神内核

2025-10-24 20:15 文章来源:美术杂志社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版画艺术家王炜先生编著,项歆妮翻译的《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以中英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青年木刻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及围绕抗战进行的艺术活动,全书收录200余件木刻版画、历史文献和近40篇介绍木刻艺术家及讲述其在抗战时期艺术交流的相关事迹的文章,旨在通过经典版画作品,歌颂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伟大贡献。《美术》邀请王炜详细解读《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并深入探讨他眼中的抗战木刻精神与艺术家群体故事。

图片

《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

编著:王炜

译:项歆妮

责任编辑:李安琪

(文末留言有机会获赠书)

《美术》:王炜先生您好,祝贺《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的出版,能否谈一谈这本书出版的契机和初衷?

王炜:2025年最新出版的《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一书,是2023年出版的《木刻青年——新兴版画的开拓者》的姊妹篇。我在《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有提及:“抗战木刻是由一群木刻青年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要讲抗战木刻,就必须讲木刻青年,这个事业是由人干出来的,不是大风吹出来的。”作为一个“版画二代”,近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和木刻版画的先驱们对话;这两本书是我对新兴木刻运动这一段历史的回顾与感悟,希望通过研究和创作,继续传承老一辈版画先驱们的木刻精神。

中国新兴木刻是由鲁迅倡导,至今发展不过百年时间。最早是鲁迅在出版物上推介柯勒惠支、麦绥莱勒等欧洲版画艺术家,带动了中国青年版画家们的学习与创作,很快青年版画家们意识到艺术不能“戴着镣铐跳舞”,认为版画创作要实现木刻艺术的民族化,摆脱外国版画的影响,强调艺术要为劳苦大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落实的最好的是延安,延安为艺术家们创造了有利的创作条件,很快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木刻版画艺术,为解放后的版画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这本书中,李桦、力群、彦涵、王琦、古元等木刻青年群体之外,我也将王式廓、石鲁、罗工柳、黄永玉等艺术家定位为“木刻青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都正二三十岁,木刻精神对他们一生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即使他们后来的创作不以版画为主,但这种精神仍然存在。

图片

石鲁《打倒封建》 木刻版画  31.9cmx21.9cm

图片

罗工柳《李有才板话·插图两幅》 木刻版画  尺寸不详

《美术》:能否分享您认为的“木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王炜:关于“木刻精神”,我概括起来有三点: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虽然他们这个青年群体的经历不同、生活不同,各自都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事物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都非常令人钦佩。木刻精神不是以创作风格论,而是一个群体,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并通过一种精神内核带动创作。显然,今天的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我最想向今天的青年人传递的启示是:木刻版画的精神内核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我对黑白木刻更加偏爱,木刻版画是黑白的碰撞,是光明与黑暗的厮杀;木刻版画是刀与木的碰撞,留下灵魂的刀痕,散发出木质的芳香。”不要以为木刻版画就是象征刀枪,我认为木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是有文学性的,鲁迅那么酷爱木刻版画,版画艺术和文学诗性密不可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多文学书籍上都有木刻版画,比如版画家陈烟桥就为丁玲的文学作品《母亲》作过插图。

图片

1946年,在鲁迅墓前合影。前排右起:余白墅、李桦、王麦秆、汪刃峰、陈烟桥、王树艺;后排右起:杨可扬、戎戈、史良黻、丁正献、章西厓、郑野夫、王琦、吴平、陈珂田、邵克萍。

《美术》:您强调版画艺术语言和文学诗性之间的密切关系,您也提及鲁迅对版画的关注也与此相关,能否详情谈一谈您对此的观点?

王炜:探讨版画精神内核时提及了“文学的诗性”,我认为版画艺术的独特语言和文学诗性是分不开的。版画语言有别于其他绘画语言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它具备“文学的诗性”,这种诗性体现在音乐性、节奏感、意象化,并且常借助象征与隐喻表现生活,从这一点来看,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家,他是真正懂版画的人。从最根源上去看,木刻版画跟宗教、文字起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宗教典籍和书籍插图通常都用版画木刻的表现形式;从历史渊源上,版画跟文学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重大历史题材,版画艺术总能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去表达。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掀起了一股关于木刻版画的讨论热潮,今天再来回顾峥嵘岁月时期的抗战木刻,具有史诗般的精神启发作用。当木刻青年们拿着木刻刀从事抗战木刻的时候,他们是带着革命的诗性去创作的,甚至作品标题都带有一种诗性,比如张慧的作品《恶的交响曲》,即使在表现人民的苦难、表现战斗时,仍然充满着诗性;比如我称古元是黄土高坡第一抒情歌手,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诗意的木刻青年,他反映的陕北人民形象,充满着朴实淳厚的诗意,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表现着陕北农民淳朴的美,他如实地反映真切的现实生活,用诗意的情怀、音乐的节奏去表达热切的生活美。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