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科学与艺术的双璧辉映——张飙院士主题诗书展览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九)

科学与艺术的双璧辉映——张飙院士主题诗书展览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九)

2025-11-09 21:08 文章来源:  作者:丁江洲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丁江洲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

 张飙先生先后于2007年、2019年举办的两场院士主题诗书展览,并非孤立的艺术活动,而是以“诗词+书法”为核心载体,串联起“科技脊梁”与“文化传承”的时代叙事。2007年“艺术无限 科技无限——张飙题赠两院院士诗词书法展”实现了院士群体精神画像的“首次系统性呈现”,2019年“致敬两弹一星元勋·致敬科学家·致敬科学”张飙诗书展览则聚焦“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传承”,两场展览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既为科技界树立了文化丰碑,也为公众搭建了理解科学精神、感受文化魅力的桥梁,被赞为“科学与艺术合璧联珠”的典范。

de46p81ql1rofgdjur.png

一、2007年“艺术无限 科技无限”展览:院士精神的首次系统性文化定格

 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艺术无限 科技无限——张飙题赠两院院士诗词书法展”,是张飙先生院士主题创作的“里程碑式呈现”。这场展览以“为100位两院院士创作诗词书法作品”为核心,将分散的个体创作整合为系统性的文化工程,实现了“科技功勋”与“人文艺术”的首次大规模对话,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呈现的完整性,更在于为院士群体的精神传承提供了“文化载体”。

(一)展览定位:从“个体致敬”到“群体画像”的跨越

 在此之前,张飙先生的院士主题创作多为“个体性”的诗词书写——针对某位院士的学术贡献与人生经历单独创作,虽精准却缺乏系统性。2007年的展览则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跨越:他从众多两院院士中筛选出100位涵盖航天、核物理、数学、医学、农业、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既有钱学森、王小谟等“国之重器”的奠基者,也有柯俊、陈建功等基础学科的开拓者,还有致力于民生科技的行业领军者。通过为每位院士量身定制“诗词+书法”作品,形成了一幅“覆盖多学科、横跨老中青”的院士群体精神画像。

这种“系统性”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学科覆盖的全面性——100位院士的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方向,展览通过艺术作品的排列,间接呈现了我国科技体系的“整体版图”,让公众得以通过艺术视角,全面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多元成就;二是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展览不仅呈现了院士们“攻坚克难”的科研成果,更通过诗词与书法的结合,挖掘出他们“爱国奉献”“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精神特质,如航天领域院士的“航天报国”、医学领域院士的“仁心济世”、农业领域院士的“扎根大地”,共同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这种系统性呈现,让院士群体不再是“分散的科技符号”,而成为“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整体。

(二)展览呈现:中国美术馆的“科技与艺术对话场域”

 中国美术馆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艺术殿堂,其展览定位向来与“国家文化叙事”紧密相连。2007年的展览选择在此举办,不仅提升了院士主题创作的“文化规格”,更构建了“科技与艺术”的高端对话场域。

在空间布局上,展览摒弃了传统书法展“按创作时间排序”的模式,转而采用“学科分类+精神主题”的方式:将100件作品分为“国防科技”“基础科学”“民生科技”“教育传承”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内的作品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例如“国防科技”板块集中展示钱学森、王小谟等院士的作品,以“雄强奔放”的行草书风为主,营造“科技报国”的磅礴氛围;“民生科技”板块则展示农业、医学领域院士的作品,以“温润质朴”的书风传递“服务民生”的温情。这种布局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清晰梳理我国科技发展的脉络与科学家精神的层次。

在互动体验上,展览特别设置了“院士故事讲解区”——为每件作品配套展板,介绍院士的学术贡献与人生经历,让观众不仅能欣赏“笔墨之美”,更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例如在王小谟院士的作品旁,展板详细介绍了预警机研发的艰辛历程;在柯俊院士的作品旁,则讲述了他“以钢铁为一生”的科研坚守。这种“艺术+故事”的呈现方式,打破了书法展“曲高和寡”的局限,让更多普通观众能够走进院士的精神世界,实现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认知”的连接。

(三)社会反响:科技界与文化界的“双重共鸣”

 展览一经开幕,便在科技界与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当年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

对科技界而言,这场展览是对院士群体的“最高文化致敬”——许多院士亲自到场,当看到自己的学术生涯与精神追求被以“诗词+书法”这种“高雅、庄重”的方式铭记,无不深受感动。一位参与展览的航天院士曾表示:“我们一辈子跟机器、数据打交道,从未想过自己的工作能被如此有温度的艺术形式呈现,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尊重。”这种认可让院士们感受到“科技工作的文化价值”,也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以“更高的精神追求”投身科研。

对文化界而言,这场展览拓展了传统书法的“创作边界”——长期以来,书法创作多以古典诗词、名言警句为内容,聚焦现代科技主题的大规模创作极为罕见。张飙先生的实践证明,传统书法不仅能承载“文人雅韵”,更能表现“现代科技精神”,为传统艺术的“时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文化界专家评价此次展览“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让书法从‘古董’变成了‘活的文化载体’”。

媒体则将此次展览誉为“科学与艺术的合璧联珠”——认为它打破了科技与文化“各自为营”的壁垒,让“理性的科学”与“感性的艺术”相互滋养,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de46pl1si6125fwpff.png

二、2019年“致敬两弹一星元勋”展览:时代精神的新时代传承与弘扬

 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张飙先生举办的“致敬两弹一星元勋·致敬科学家·致敬科学”张飙诗书展览,以“两弹一星”元勋为核心,将院士主题创作从“群体致敬”升级为“精神传承”,通过《两弹一星元勋赋》及系列书法作品的呈现,回顾“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新时代的科技强国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一)展览背景:70周年节点的“历史与现实对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回顾历史、致敬英雄、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两弹一星”工程作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更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9年的展览选择在这一节点举办,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一方面,它是对“两弹一星”元勋的“历史致敬”——通过艺术作品,让公众再次铭记元勋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事迹;另一方面,它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传承”——在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两弹一星”精神依然是激励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旗帜,展览通过艺术形式,让这一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二)展览核心:《两弹一星元勋赋》的“精神史诗”与系列书法的“视觉诠释”

 展览的核心作品《两弹一星元勋赋》,是张飙先生历时数月创作的“精神史诗”——这篇赋文以“辞藻雄浑、气势磅礴”的文风,全景式回顾了“两弹一星”工程的艰辛历程,歌颂了元勋们“以身许国、以智铸剑”的崇高精神。赋文中“越洋破壁归故国,隐姓埋名铸国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句子,精准捕捉了元勋们的爱国情怀与科研担当,成为展览的“精神纲领”。

为配合《两弹一星元勋赋》的呈现,张飙先生还创作了系列书法作品——针对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23位“两弹一星”元勋,分别创作诗词书法作品,形成“总赋+个体诗”的立体呈现体系。在书风设计上,这些作品以“雄强奔放的行草书”为主,融入篆隶的厚重感,用笔酣畅淋漓,布局大开大合,如书写钱学森院士的“两弹惊雷震宇寰”时,线条粗重如“惊雷贯空”,章法开阔如“九州山河”,尽显“两弹一星”工程的磅礴气势;在细节处理上,作品特别注重“精神符号”的融入——例如书写邓稼先院士的作品时,特意选用偏暗的宣纸,模拟“戈壁荒漠”的环境,传递元勋们“扎根艰苦地区”的奉献精神;书写郭永怀院士的作品时,线条刻意增加“顿挫感”,象征他“为保护科研数据牺牲”的悲壮与坚定。这些细节设计让书法作品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视觉诠释”,让观众在欣赏笔墨之美的同时,更能深刻感受元勋们的精神力量。

(三)时代价值:从“历史回顾”到“精神育人”的延伸

 2019年的展览,其价值不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精神育人”——它通过艺术的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走进公众视野,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群体,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对公众而言,展览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许多观众通过展览,第一次系统了解“两弹一星”工程的艰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元勋们用算盘计算数据,在戈壁荒漠中搭建实验室,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这些真实的故事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比单纯的文字记载更具感染力,让公众深刻理解“今日中国科技强盛的来之不易”,进而增强“珍惜当下、建设未来”的责任感。

对青少年而言,展览是一次“科学精神的启蒙”——展览期间,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们通过欣赏书法作品、聆听院士故事,不仅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更被元勋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打动。一位中学生在参观后表示:“原来科学家不仅有智慧,还有如此崇高的精神,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启蒙让青少年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为新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播下种子。

媒体评价此次展览“实现了‘历史记忆-精神传承-未来展望’的闭环,让‘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动力,为科技强国建设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

de46q1wcjnht5bj2pl.png

从2007年的“群体画像”到2019年的“精神传承”,张飙先生的两场院士主题诗书展览,以艺术的力量为科技立传、为时代铸魂。它们不仅是传统书法艺术的“时代创新”,更是科学精神与文化精神的“深度融合”——让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得到文化认可,让传统艺术的价值得到时代延伸,更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通过笔墨的传递,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de2217ogru0tvwkegv.jpg

dc6i63bsrvko3z90qy.jp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