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新媒体艺术与公众的关系(组图)

新媒体艺术与公众的关系(组图)

2019-10-10 11:39 文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阿达ADA》行为演出现场

(图片由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提供)

相比起卡普罗,包宾斯基甚至撤掉了按时序编写的脚本,做好框架设定,进入到一个更开放的参与式网络中,参与者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决定何时、如何以及参与者互相的关系。而转换社交媒体双刃剑的利与弊的关键在于公众主体性。

数据煤矿,人作为信息资本主义运转的能源

当我们位于数字化景观社会之中时,我们意味着什么?人被剥夺主体性的极端形式可能就是电影《黑客帝国》中描述的场景一般,沦为矩阵的“人体电池”。信息社会中,人作为信息的生产者,是信息资本主义维持运转的能源。

在中国艺术家吴珏辉最新艺术项目“艺术家的硬盘”展览入口,一反常态地,躺在扫描传送带上的不是行李,而是每位参观者。这是一根模拟数据传输线,为人们提供走进数据世界的机会。作为“USB器官计划”的延伸,该艺术项目聚焦一个具身认识论意义上对人脑记忆拓展十分重要的“外接器官”—移动硬盘。展览空间根据移动硬盘的内部形构建立,保留了最主要的磁盘“核心驱”环形空间,另设输入/输出、扫描区、加载区、隔离区、缓存区、回收站功能空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空间转化使数据运动过程在感官层面可见,人们置身其中。这一空间放大化的手段作用于人的心理,有种爱丽丝缩小掉进兔子洞的错觉。经过扫描传输,人的格式发生转化,成为一条进入硬盘的数据,是被处理的对象,人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得模糊。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