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书画中参透中国园林的消夏之道(组图)

书画中参透中国园林的消夏之道(组图)

2020-08-14 11:27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珊珊,黄晓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苏轼这首《洞仙歌》,讲述的是五代时期后蜀君王孟昶与爱妃花蕊夫人,在宫苑里消夏避暑的故事。花蕊夫人住在临水的殿阁中,凉风从水上吹来,掀开绣帘,屋内顿时芳香满溢。月光趁机自帘间透入,仿佛也被花蕊夫人吸引,前来一窥国色。这对爱侣被花香和明月唤醒,起身到园中携手漫步。夏夜寂寂,时见流星划过银河,美好的风景愈令人感慨年华的飞逝。

孟昶和花蕊夫人居住的水殿位于摩诃池边。这座水池又叫龙跃池或宣华池,环池建造了许多宫殿楼阁,是后蜀规模最大的宫苑。炎炎夏日,热浪蒸熏,山水环绕、花木掩映的园林,大概可算再理想不过的避暑之所。

水景销烦暑

在园林里避暑,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今天苏州洞庭东山的“消夏湾”,就是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在此避暑而得名,诗人们称赞此地“一湾湖作沼,六月暑如秋”。为避暑而兴造宫苑,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数量最多的,要数清代的帝王。清代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其中许多园林都与避暑有关。

清代帝王从东北进入关内,很难适应北京的溽暑。尤其是始建于明代的紫禁城,为了营造庄重威严之感,极少栽种花木。最气派的太和殿前,偌大一座庭院,一棵树都没有。清代首位入关的顺治皇帝,在1651年亲政后不久,就着手拓建紫禁城旁边的西苑。除了修建北海的琼华岛和白塔,还修葺了南海的南台,这里清幽空旷,四面环水,顺治皇帝常到此享受清凉。到康熙时期,这里扩建成一处独立的宫苑区,称作“瀛台”,举凡日常的政务、接见臣僚和御前进讲等事务,都不在紫禁城,而是在瀛台举行。

《独乐园图》之种竹斋(中国画) 仇英(明)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畏暑的清代帝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皇家园林的功能和性质。

清代以前的宫苑,多是帝王游乐嬉戏的地方,因此吴王夫差的消夏湾、蜀王孟昶的摩诃池,都有国色天香的爱妃相伴。但清代的帝王,由于整个夏天都在园林里度过,而朝政国事又不能荒废,所以他们索性把朝堂也搬到园林中来。时政要务、军国大事,都在园林里谋划决断。

西苑的瀛台邻近紫禁城,只是皇帝兼顾朝政与避暑的权宜之计。待天下安定、国力强盛之后,皇帝们开始寻找更理想的园林基址。北京西北郊的海淀一带,毗邻西山,水土丰美,与内城相比,堪称京师的避暑胜地。康熙皇帝在这里兴建了清代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此后,继统的两位帝王一发不可收:雍正皇帝在畅春园北建造了圆明园,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西建造了清漪园,即今天的颐和园。海淀地区名园荟萃,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而其肇因,则与避暑有关。

就构成而言,中国园林包含四项要素:山、水、花木和建筑。其中与避暑联系最密切的,要数水景。夫差与西施嬉游的消夏湾,孟昶与花蕊夫人居住的水殿,都与水有关。清代帝王修建的几座避暑宫苑——西苑、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也都以水景取胜。

西苑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从名称就可以猜到,园内有大片的水面,浩瀚如海。康熙《畅春园记》记载,他为畅春园择址,首先相中的便是此地水源丰沛,“平地涌泉,奔流,汇于丹陵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拓建后园内“弥望涟漪,水势加胜”,成为一座壮观的水景园;康熙常在“盛夏郁蒸,炎景铄金之候”来此居住,游赏园景“以迓清和而涤烦暑”。畅春园虽以“春”为名,其意图则在消“夏”。

畅春园在清末被毁,原貌已不得而知。相比之下,我们对圆明园与颐和园了解得更多。两座园林都有丰富的水景。圆明园西部围绕前湖和后湖布置九洲,东部则是象征中国东海的福海。颐和园南部有开阔的昆明湖,面积占到全园的四分之三。有趣的是,圆明园被翻译为Old Summer Palace(老夏宫),颐和园被翻译为New Summer Palace(新夏宫),直接点明了它们作为消夏避暑之所的本质。

花木驻清凉

园林中与避暑联系密切的另一项要素,是花木。东晋简文帝游华林园,讲过一段名言:“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华林园的阴翳清幽,得益于“林”和“水”。除了前面提到的水景,高大茂密的树木能够遮挡烈日,也是园中纳凉不可或缺的要素。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