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黑科技”助力川博千年文物焕生机(组图)

“黑科技”助力川博千年文物焕生机(组图)

2021-01-19 11:49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成都,这座拥有4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博物馆总数量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居全国城市第一位。现在在成都,逛博物馆早已成为了市民的日常。

创建于1941年3月,最初叫“川西博物馆”,后更名“四川省博物馆”,2009年新馆落成后又改称“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的地方,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

走进川博东南门,左边一栋办公楼中,有一个门禁森严、平日极少露脸却不可或缺的地方——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以下简称“文保中心”)。文保中心主任张孜江更愿意将其比喻为“文保医院”,而他和22名工作人员则是“文保医生”。这个有三层楼、16个办公室的文保中心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化腐朽为神奇,让古老文物再现光彩的故事。除了如匠人一般的“文保医生”手动修复,这里还配备了多个“黑科技”设备。

1

他,见证了“文保医院”的建立

四川博物院文物修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而文保中心,筹建于2009年7月新馆开馆之际,目前拥有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修复室16间。

回想起开馆之初,张孜江还在文物保管部负责,因有大量文物需要展出,那时条件简陋,没有独立的文保中心,没有专门的文物修复工作室,便临时在保管部的大厅和狭窄的办公室作业,十来个工作人员和新馆展出的文物挤在一起。时间紧任务重,文物修复师们只能做文物清理、清洁和消毒工作。“2009年川博新馆开馆后,当时的院领导认识到省博一定要有文保中心,这样便慢慢建立起来了。”张孜江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现在川博院长韦荃本是著名文保专家,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如今的文保中心拥有4000余万元的高科技设备,用于文物修复。

“仪器多不算稀罕事,人才是第一位。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的仪器设备,只是好看的摆设,当人与仪器设备相配合时,才能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张孜江介绍说,有病害的文物到了这里,会先通过不同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检测、诊断,再根据检测结果、病害程度,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

随后,张孜江带记者走进一间间文物保护实验室,介绍起了那些“文保诊断器”。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