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图)康有为故居叫价1000万背后:因康有为贵了一倍多

(图)康有为故居叫价1000万背后:因康有为贵了一倍多

2012-04-06 08:18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华新村内4棵约有百年树龄的广玉兰,据说是晚年归隐沪上的康有为先生所植。蒋迪雯摄

泰兴路上的一栋老房子,如今被房产中介打上了“文化牌”,声称是“康有为故居”,要价1000万元左右。

这究竟是不是康有为故居?中介言之凿凿:“弄堂门口立着铭牌呢——‘康有为海上归隐处’。”

康有为故居也能卖?在大多数市民看来,这事有点蹊跷。

最近,也有媒体记者辟谣:仅是旧址,并非故居,也非文物保护单位,但门口那4棵广玉兰树,可能是康有为亲手所植。

于是,房产中介便在介绍中加了噱头:院内百年古树,康有为所植。文化无价,1000万元不贵。

不少人,想起了前不久北京的“梁林故居被拆”。名人故居,是不是都一味要保护?究竟应该怎样理性认定?保护与开发又是否可以探索多样化路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近日表示,各地文物部门要准确掌握名人故居的真实价值,做到依法求实保护。

具体而言,名人故居如何认定,如何保护?其中还有不少问题。

 

因为“康有为”,贵了一倍多

记者跟着房产中介实地探访。

据中介介绍,房源是去年就挂牌的,业主不在国内。中介们所称的“故居”,指的是这一幢灰绿相间、掩映在几棵广玉兰树下的四层民居,位于泰兴路中华新村内。小区由结构、风格相似的几排四层楼房组成,格局整齐、外墙朴素。

中介指了指小区门口的铭牌,示意“康有为故居”并非是他“捏造”,铭牌题为“康有为海上归隐处”,简要介绍了康有为生平,并特意说明——“庭院里矗立的4棵约有百年树龄的广玉兰,据说是晚年归隐沪上的康有为先生所植”。

中介这次挂牌出售的,仅仅是这小区中普通的一间,面积168平方米,要价1000万元左右。

记者在静安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网站上查到,中华新村的房屋性质是“公房”,也就是说,进行交易的应是使用权而不是产权,一般情况下,使用权房的交易价格比同地段商品房要低不少。

而如今待售的所谓“康有为故居”,每平方米售价约为59524元,与附近的全新商品房价格相差无几。记者了解到,中华新村内另有一套28平方米的使用权房屋待售,售价仅为每平方米两万多元。“据我所知,这1000万元的价格明显高了。”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杨继光告诉记者,而中介依旧坚称:“文化价值高。”

究竟算不算康有为故居?

“政府挂牌前,很少有住户知道,康有为曾在此住过。”老住户周阿姨今年50岁,出生在中华新村。

杨继光介绍,康有为1914年向盛宣怀租住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1917年春在此举办六十寿宴,1921年元月迁出。而如今的中华新村,是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盛宣怀家人主持改建的里弄住宅。

就是说,如今中华新村的房子,早已不是当时的房子。

“我们所说的‘故居’,一般是指名人出生和死亡的地方。”杨继光说,按照他的说法,名人住过的地方,最高级别是“故居”,其次是“旧居”,但也要符合“居住期间发生过重大事件”的条件;其它的,只能算作有“故事”。

“康有为海上归隐处”,只能算是“有故事”的地方。而这个“归隐处”,也是静安区文史馆发掘的。2007年,静安区开发了一条旅游线路,用“文化名人”的概念,串起了新闸路上“阮玲玉香留沁园村”、“刘晦之情系藏书楼”、“康有为海上归隐处”、“黄葆?墨润慈孝?”四处景点,挂上了铭牌。

不是故居,就能买卖?

距离“康有为海上归隐处”不远,便是“沁园村”小区,当年阮玲玉在这其中一幢洋房内自杀。“沁园村”门口,有一块“阮玲玉故居”铜牌,这几排奶黄色的花园洋房,已经列入静安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据同济大学副校长、城市规划专家伍江介绍,若一栋建筑列入各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便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法》)保护,对其买卖、改造以及处罚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在《静安区文物工作手册》里,记载了“静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19处、区级6处,另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8处。所谓“康有为故居”所在中华新村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所以,以“康有为故居”为名义的买卖,只能算是商业炒作,“我们没法监管,因为它是法律框架内的正常交易。”杨继光说。

 

故居认定,究竟谁说了算?

日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表示,各地文物部门要准确掌握名人故居的真实价值,做到依法求实保护。记者致电国家文物局,并未得到“名人故居认定标准”的进一步信息。

而正是因为名人故居的认定比较模糊,才一定程度地导致了这一出出“被拆迁”和“被买卖”的风波。

究竟怎样的建筑和住宅,算得上是名人故居?记者查阅《文物法》及相关法规,对“名人故居”并无明确规定。

在伍江看来,一个人物,在文化历史上的地位认定,很难有一个标准,“名人故居”的认定,倒和居住时间关系不大,关键在于该历史人物在这里的历史故事,是否值得大多数人的共同追忆、缅怀、铭记。

这一认定标准,“不应该完全交给文学、历史或是建筑专家,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伍江说,“但无论如何,应该尽快出台统一的认定标准。”

认定故居,就能保护?

在康有为的外孙陆康看来,政府部门应该管理好名人故居、遗迹,“因为故居不仅仅是房子,还有很多故事,其物品、房间、建筑,都是历史的传承。”

但若将保护名人故居的工作完全交给政府部门,是不切实际的。

据伍江介绍,我国1961年制定《文物法》时,考虑主要是“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而之后考虑到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主要是建筑类的房屋、坟墓、遗址等,便开始分批设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允许省、市、县各级设立文物保护单位。

但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发掘出越来越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的一些不能很快地列入各级文物单位,而且“国家和地方无法负担如此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这不仅需要出钱,还要设立管委会,设立编制”,伍江说。

于是《文物法》修订中,提出了“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即将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在册,前不久在北京引起轩然大波的“梁林故居”便在其中。

“但这个名单越长,文物保护却越来越被动,因为虽然已经‘登记’,但却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不受《文物法》保护。”伍江说。

所以,即使将某名人故居认定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若真要保护起来,却还急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整合。

《文物法》之外,能做什么?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认为,在名人故居标准制定出炉前,不妨通过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名街等方式,将尚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名人故居纳入保护范围。而在伍江看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已经颁布了不少,但法律保护却没有真正跟进,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也没有具体可行的惩罚措施。

在这方面,不仅仅需要法律的整合,还需要文物保护部门、文化部门、建设规划部门的政府职能整合。“上海曾出台《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规划局也曾设想‘规划保留建筑’,在规划审批等方面设立门槛,至少让有价值的建筑和住宅不被轻易拆掉。”伍江说。

据杨继光介绍,静安区已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保护网络系统,相关社区都有文保委,有专人或培训过的志愿者负责。如发生房屋结构变动,会在第一时间通知文史馆。“如果文物建筑的使用者是单位,那我们也会与之签保护协议,要求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修缮,包括消防等。锦江集团的马勒别墅就是这样。”杨继光说,“还有些文物保护单位仍属家族所有,如果后人想用‘故居’的名义进行商业开发,我们可能会劝阻;如果目的是保护、利用、宣传,我们会提供帮助。”

市场机制,是否可用?

“康有为在上海的经历和故事,是无价的,不应该单纯从商品的角度解读,这是对先驱、对文化积淀的亵渎,并不合适。”陆康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回购“康有为故居”,他表示无能为力。

而在专家看来,这次房产中介和媒体对“康有为故居买卖”的“炒作”,对文物保护未必是一件坏事。“一是没想到名人文化故事会有这样的商业价值,二是从中看出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正在提升。”杨继光说。伍江也暗自庆幸——公众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了,但他也担心:“炒作多了,怕公众反而看轻了名人故居的价值。”

市场对保护名人故居究竟作用几何?“上海的新天地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开发商既保护了建筑,也保留了历史文化特色。”伍江说,“但若要将文物保护完全交给市场,是不可靠的,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适当地引入商业机制。”

他强调,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是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