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多图)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多图)

2012-04-19 12:27 文章来源: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对于"裸体"、"裸体画"、"裸体镜头"等词汇,中国人向来讳莫如深,抱有一种警惕之心。记得去年的时候,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美术作品展》,这个展览原本是何家英师生和圈内同行、观众之间一次重要的交流展。意外的是,此次展讯上的裸体画却引起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有些媒体更是在头版头条上对此事进行报道,一时之间争议不断。 

早在20世纪初,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因为使用女性人体模特教学,时人认为有伤大雅,守旧势力对此进行强烈指责和疯狂谩骂,当时的军阀孙传芳更是下令关闭上海美专、逮捕刘海粟。1979年,袁运生、袁运甫、张仃等艺术家在首都机场创作大型壁画群,其中袁运生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画面中出现三位裸体沐浴的傣族少女也引起极大的争议,这幅壁画最后被遮挡了十年之久。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由于出现尺度极大的裸体激情镜头,迅速引起国人强烈而持久的争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裸体猛男"雕塑被道德洁癖者视为怪物,曾有教授对着猛男大骂,斥其伤风败俗。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二学生苏紫紫举办了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主题的展览,让"裸体"、"艺术"、"炒作"等词汇再次成为大众关注和感兴趣的焦点。国人和媒体大抵对裸体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和兴趣,但凡和"裸体"沾点边的东西,总会饱受国人的争议、诟病和媒体的争相报道。 

湖北美院当街展示裸体画引起争议,真正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某些媒体所讲的"公共场合要注意艺术展览的观众接受尺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审美观念还难以接受这样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符合主流的价值标准或主旋律,被视为不入流、离经叛道也就在所难免,于是只能寄托艺术家的创作要多注意考虑社会公众的普遍感受和通行的道德准则。当然,艺术家的创作作品纳入公众的视野,有必要对观众进行"审美期待",考虑作品的接受对象和接受效果。可是,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会有这多人,包括很多学者在内会把当街展示裸体看作是一种暴力审美,色情审美,或是贬低女性的行为?为什么被要求的是艺术家,而不是观众自己?为什么诸如此类的裸体事件常常会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湖北美院的行为错就错在场合的问题,可这真是场合的问题吗?恐怕并非全是,如果这些人进了美术馆看到裸体画也可能照样会掩面而过,因为他们可能骨子里就排斥这样的画面。当然,对于裸体,不仅在中国,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也同样存在"敬畏"之心。即使在古希腊的古典时期,芙丽涅模特和雕塑《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也照样存在争议,即便在当今发达的西方国家,也还有人接受不了裸体。西方真正认可裸体艺术是在19世纪之后,因为在此之前大多的裸体表现的都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或基督教题材里面的人物,大多艺术家,比如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提香、鲁本斯、伦勃朗、罗丹等艺术作品中的裸体形象总是和神话故事人物、英雄人物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宗教性,直接呈现裸体也是不被允许的。马奈的《奥林匹亚》和《草地上的午餐》之所以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就和画家敢于直接呈现现实生活中的裸体人物有着莫大的关联。可不同的是,西方人对裸体的容忍度显然要比我们大得多,90年代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学生马丁尼兹在校园广场发起裸裎运动,他平时在校园外、在马路上、在餐馆里都是裸体的,与国人反应不同的是,在美国未见有人对此围观,或者引起争议。这里面虽然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伦理观念,或者不同体制等这类的原因,另外它和美国人接受了较好的审美教育不无关系,良好的审美素养使它们能够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

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大力提倡审美教育,以完善人格。可是如今,在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中国的审美教育几乎成为一种口号,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很多学校看似都开设了美术、音乐等美育方面的课程,可实际上又有多少学校的老师对此重视过呢?在强调升学率的情况下,这些课程要么被其他课程顶替,要么有的干脆取消,有的人在学校呆了十几年甚至对美术、美术史几乎一无所知。倘若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他们又有多少人能欣赏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呢?最后的结果,恐怕就会像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那样将身体简单地分为作为商品等价交换的色情的身体和欲望栖息的身体。 

我记得鲁迅曾经说过的:"国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只能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了。"仔细推敲这句话,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呢?

 

 

主编推荐:布格罗:裸体美大师,古典主义巨匠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Bouguereau(1825-1905),法国画家,他是法国19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末法国学院艺术绘画的最重要人物。布格罗追求唯美主义,擅长创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他创作有以神话、天使和寓言为题材的画作,也有近似于照片特质的写实绘画题材的画作,这些完美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艺术追随者和赞助人,他一生获得多种殊荣,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