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西方素描的中国法则(组图)

西方素描的中国法则(组图)

2021-03-18 11:12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素描,用单色来描绘物体形象的画法,中国画自古有之。在中国画学术讨论中,素描通常特指“西学东渐”运动中以西方绘画为主的“素描”体系,以及泛指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徐蒋”体系为主脉所建立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体系。

毫无疑问,西方素描的引入,是19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巨大推力,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和划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五四”运动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抓住了中国画变更发育的历史机遇窗口期,果决地将西方素描引入中国画教学与创作,以素描之“技”进中国画之“道”,开启了中国画革新的新纪元。素描之“技”,自古有之而中西有别。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对画面的空间营构和物体的塑造——前者是“二元次”(即二维)的平面造型观,而后者是“三元次”(即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观;前者运用“目识心记”之“多点透视”,而后者采用“定点静观”的“焦点透视”。中国画“白描”追求“以线造型”,强调“物我相融”之精神性、意象性、书写性表达,可归结为“意象”法度;而西画追求体面塑造,注重忠实对象之客观性、再现性、真实性描绘,可归结为“具象”表现。二者取法不同,追求有别,各有千秋。

mszb2021031300006v01b004_副本

引入素描的目的,是要对传统人物画对物象描写过分简括和笔墨极度程式化以及题材单一的弊端进行革命,以期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徐蒋”体系的建构,特别是蒋兆和先生“中西融合,研学自益”的革新方式,对于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西方素描体系注重对人物形体的科学研究和深入描绘,对传统人物画的“意象表达”有余而“形象逼真”不足作了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西方素描体系注重对三维空间的塑造和对现实物象的真实还原,这种立体感和空间感在画面的营构以及辅以光影的生动描绘,有效地增强了审美的视觉冲击,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画面空间维度和对形象的刻画深度与厚度,使中国人物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尤其在人物形象“微表情”刻画方面,素描方法对客观细节“忠实于自然”的写实功能和“科学原理”引导下的审美视觉呈现,远比传统人物画以“尚意”为主导的意象造型和以“畅神”为精神追寻的笔墨书写性表达显得更为完善而厚重。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重要的是,素描之“技”,对于传统中国画之“技”而言,并非取代,而是补充和丰富,是扩充和增强。素描的引入,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画视觉符号表征,进而递进、擢升中国画之“道”。而中国画之“道”,则是涵盖了包括笔墨技巧、艺术精神、思想品格、人文情怀、美学特质、审美风范在内的总和。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