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

2012-07-11 10:09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风动细语2011年 

风动细语2011年

“问道雕虫·写生与物本李劲堃花鸟作品展”近日在广州珠江美术馆开展。展厅静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昆虫,透着优雅、空灵之气,被定格在这个凝固的现场。

作为广东有影响力的水墨画家,李劲堃一改以往山水画中的氤氲大气,以精细的笔墨,在方寸点滴之间打开一个极其微妙的世界昆虫、花鸟,展示出“笔墨精妙”的韵味。李劲堃,身为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同时还是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导师。画家、教师与社会职务三重身份的交织之下,李劲堃为何以极大耐性沉浸在这些具象、细微的花鸟画创作中?画展传递了画家怎样隐匿的心理诉求?

问道雕虫,雕虫小技乎?李劲堃的回答是,雕虫虽小,其有大道在焉。南方日报记者深入画家“雕虫”背后,窥探一个艺术家个体实践的心路历程。一幅幅看似与世隔绝的花鸟画背后,传递的却是一个有思想的画家的思考。

 

问道与方法

与前辈岭南大师的隔空对话

除了画家,李劲堃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另一个身份是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他与其研究团队,一同策划了“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等有影响力的学术展览。

李劲堃以研究者的姿态,切入对岭南画派前辈大师的研究中。为了筹备《百年雄才》的展览,李劲堃前前后后花费近3年时间。很多人非常好奇,一个正处在绘画事业高峰时期的画家,为何甘于销声匿迹,投入到一个展览的幕后工作?

李劲堃的态度却很明确,他试图把“百年雄才”系列展办成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性展示通过对史料的挖掘、梳理,还原出这位前辈大师尽量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展览亮相时,大量未经公开的文献、细节,展示了黎雄才在花鸟画、书法等方面鲜为人知的造诣,引起极大反响。

在观众眼中,《百年雄才》展示了黎雄才巨匠雕虫,大气磅礴的“黎家山水”背后竟然有过这样精益求精的昆虫写生。然而对于展览的学术主持李劲堃来说,他又开始了另外一番尝试沿着大家的足迹去寻觅“问道雕虫”,与前辈岭南大师隔空对话。

“我在做关于黎老的研究时,发现这位山水画大家,曾经在花鸟、书法等方面下过很多苦功。我开始领悟,一个大的画家,必须经过无数这种环节的训练,才能达到他对笔墨的得心应手。”李劲堃说,“研究黎雄才,发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身上缺乏的东西太多。取法乎上,别人的路也可以同样走走。走别人的路可以见识别人的风景,让自己也认路了。”

“我们回顾20世纪所有的艺术大家时,不难发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经过大半个世纪去回眸这些大家,会发现正因为他经历过无数叩问内心治学过程,才成就为一个个鲜活的、个性分明的艺术大家。”尽管已经成为知名画家,但李劲堃退守成为一个学生,重新回到一种艺术上的治学姿态,而不仅仅是漫无头绪地画画。

“这是一个走近前辈大家、远观大家与跟大家擦肩而过的过程,可以接触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光看不练不行,光练不看也不行,身体力行去实践黎雄才的成才之路,等于是重新发现了黎雄才。”李劲堃说。

 

治学与路径

艺术创作应重回治学姿态

对于黎雄才历时近3年的研究,李劲堃将其比喻为阅读了一本大书,或者攻读了一个延续几年的课程。“这个研究无形之中像一门课,让我在一定时间段里开始寻求自己如何走、如何继续走、如何把这条路走好。”李劲堃说,感觉这几年自己从一个画家,回归到一个治学者的状态。在这种安静的状态下,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我的艺术治学之路。

李劲堃认为,画家不能仅仅埋头画画,更要有一种治学的姿态。“这几年,我通过研究不断抽空自己,表面上好像没有轰轰烈烈地去做什么,但实际上,我更相信这是给我填补各种养分,并寻求支撑点的很好的一段时间。”

除了对黎雄才的研究,李劲堃还搜罗了大量资料,研究与黎雄才同时代的大家,如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等。

“比如黄宾虹,他自己本身研究美术史、书法,还是一个编辑,有过很多在报馆工作的经历,正是这种经历让他得到与一些纯粹画画的人不一样的修为,构成了他绘画多变与丰厚的特质,与众不同。”李劲堃说,还有齐白石,以极大热情把自己对乡土生活的理解融入花鸟画,成为一个有别于同辈艺术家的大师。

“这几年可能很多人会惊讶,我为什么会做这些似乎跟绘画无关的东西?但对我而言,这恰好是一个机会。通过研究其他人,去回溯他与历史上名家的渊源,探究他们在绘画时间中经历的启示。”李劲堃说,这几年的研究工作,成了他一门绝好的自修课。

“我不认为,完全投入画画而忽视学习、忽视研究其他人是有益的。”李劲堃说,对前辈大师各种各样的吸收、转化,才能使艺术家在一个艺术生态中,不被淘汰。

 

临摹与态度

画家应该是有毅力的文化人

两年前,李劲堃筹备过一个展览“勾花范叶·居廉小品展”。对于这位岭南画派鼻祖的花鸟写生作品,李劲堃采用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展览模式让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在馆内“零距离”临摹居廉作品。

李劲堃把著名画家方楚雄和他的学生请进展馆,让师生们从展柜拿出展品,直接在现场临摹教学。“中国绘画是水、墨、色交融撞击下产生的艺术,这种交融在纸、绢上产生的痕迹,很难在印刷品中展示出来。只有近距离接触原作,才能领会前辈大师当年运用笔墨的精彩之处。”

把展柜里价值数万元、数十万元的居廉原作拿出来,让学生们临摹。“现在美院里的国画教学一般都是临摹印刷品,犹如隔山打牛,无法真正让学生直观地领略传统名作中的精髓。”在研究教学中,李劲堃非常重视临摹,他告诫学生临摹古代作品要讲究针对性,一方面专注于前辈大师身上,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临摹达到古人的心性,尤其是临摹出印刷品所不能呈现出来的东西。

1987年,李劲堃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他师从著名画家陈金章、梁世雄,并有幸多次问学于黎雄才。总结自身的学习经历,李劲堃认为,学习中国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像今天的研究生教学,其实三年的时间很短,苛刻地说,只能算是一个开始或者入门,真正要出成绩可能要十年八年以后,才有自家面貌。而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家面貌实在太难了,你无论画什么出来,好像都是别人已经画过的。”

“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自己去奋斗的个体,但是,无数个体又构成一个时代的追求。”李劲堃认为,绘画的进步从来就离不开有毅力的文化人去担当,也要本着严肃的职业性去参加这种绘画的推进过程。而整个社会日益浮躁,人们甚至无法静下来思考。作为一个画家,他希望借“问道雕虫”的展览获得一种回溯的力量,回到内心,去关注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独立生存的意义。

对比画坛后辈不少标新立异的探索,如实验水墨等,他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李劲堃的每一点探索都显得细微、内敛、克制。“我比较重视绘画职业的探索态度,我提倡绘画必须在一种严谨的状态下进行。”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