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李冬君:宋代绘画中的士人人格共同体(组图)

李冬君:宋代绘画中的士人人格共同体(组图)

2022-10-13 12:27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匡庐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五代荆浩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景”,是指一幅山水画中的景物之“全”,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花有鸟,有溪有瀑,有云有路,有四季变化,还有茅屋竹篱、渔樵耕读等,如此山居人家,便是个天人合一的去处。将现实山水中最美的理想元素,集中到一幅画卷里。

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丑,是人赋予其审美的意义,“全景山水画”,便是赋予自然的一个文化样式,那是荆浩的理想国,所以,山水画又称为人文山水。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而西方风景画则只表达对自然景物的纯粹理解。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天堂可去,那就到文化的江山中去。与其在朝廷费尽心机地宫斗,何如到山水中去放歌耕读?只要转个身就可以实现,为何不转身呢?荆浩已经转身了。

艺术家彻底自由了,直接由他的审美体验和自由意志对他下达创作指令,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进行没有任何权力痕迹的完全独立的绘画创作,他创造了“全景山水”和“水墨山水”的话语体系,在中国艺术史上恐怕还是第一位。

荆浩开了个头,一个人的观念转型,带来广谱效应,特立独行的事物反而具有了普适性,本来是他给自己画的一个圈,结果却引来了无数追随的人,有人跟他一样进山去了,去体验“全景山水”。

去不了的更多人,便在家里挂一轴水墨全景山水画,或展开一幅长卷,神游其间,于是有了收藏热,把人文山水带回家。据米芾《画史》载,毕仲钦家有荆浩山水一幅,林虞家有王维雪图四福、董源山水六幅、李成雪卧等。

荆浩的经历潜伏着对抗体制或世俗社会,那么只要走进山水画,潜意识里就会埋伏着某种对抗或怀疑的共鸣,它们才是中国山水画的原教旨和原始基因。

关键是荆浩赢得了话语权,他胜利了。从公元十世纪左右开始,中国画界风向为之一转,绘画语境从传统人物画的宣教意识转向山水画的精神风景。此前的绘画多以圣教人物为绘画主题,山水,不过是大人物的陪衬和背景,如顾恺之、吴道子等人物画,山水画上升为主流,另外,水墨山水是针对从唐朝以来李思训父子的皇家金碧山水的,从此江湖上开始转向了水墨山水,而且很快取代金碧山水以及设色山水,这是士人在绘画领域赢得话语权的初步胜利。只要水墨一色,太奇妙了,水墨无限可分,只要有水,变化无穷,无中生有的老庄审美境界。

荆浩以“全景山水”的绘画艺术样式和“水墨山水”的绘画风格,为中国的山水画立宪,建构的中国山水画的独立精神,是荆浩以其独立人格原创并赢得的话语权,很快得到了时代的拥趸,从而使山水画超越花鸟和人物,成为绘画的主流。

《宣和画谱》收入荆浩的山水画有22幅,《宣和画谱》是宋徽宗主持的国家绘画大典工程,向荆浩的山水画致以崇高的敬礼。李成、范宽、米芾、郭熙等宋四家,从此在探索水墨的表现张力上,生发出无限的艺术想象力和话语权的再造,直到苏、米的墨池里晕开了整个士人山水画的“大写意”风格。

中国山水画,荆浩是开拓者,董源、李成、范宽为荆浩之后引领中国山水画的三驾马车。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