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李冬君:宋代绘画中的士人人格共同体(组图)

李冬君:宋代绘画中的士人人格共同体(组图)

2022-10-13 12:27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云山叠翠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15厘米,横59.2厘米,北宋米芾作,出处不明

在米芾的画上,“写意”带来的个体意志和情绪的“惊艳”,让我们看到了光的流动!在山水间顾盼云涌,在纵深明暗中变幻不定。“淡漠轻峦”,悄然解构了大自然自定义的轮廓,呈现出边际朦胧的审美印象。

一抹朦胧,它是美学意义上的形而上造景,表明画家不仅可以不再顺从自然物象的制限,还可以超越并将自然物象打散;以抽象的形式能力,顺其水墨的自然自性,自由组合、重构并将自然物象升华为审美对象,以坚定的艺术之心,从自然中获得自由。米芾甚至以写意愈发纵容水墨,“墨戏”带来了一场审美观念的转型。

苏、米二人的写意里,有一种自由倾向,这是皇家尺度无法衡量的,有一种独立的力量,也是院体门墙无法阻挡的。东坡画竹,已自有格局,难入皇家法眼,而米家云山,就更是一改江山旧范,不以山为主,改以云为主了。当然难以入御府收藏,皇家不收大写意,包括东坡的竹,御府也没有收藏。但宋徽宗本人却吸纳了写意表现,开始了院体变法。除了他自己的画风外,最重要的变法是把“写意”制度化,宋徽宗把写意纳入画院试题, “以诗作画”。

写意作为士人话语权逐渐普遍化、主流化,写意赢得了话语权。

3、梁楷在人物画上“留白”话语权

到南宋时,“写意”就像荆浩的水墨山水一样,被流行为一种绘画技法,画面上借助了写意的自由趣味,但却翻篇了写意的原教旨。

南宋初年,在绘画的政治使命要求下,南渡的画家们依附于宫廷,又重蹈画工的倾向。北宋南宋的画坛,风气迥异,有人说,北宋饶有“士气”,南宋流为“匠气”。

魏晋人的自我是崇高的,北宋人的自我是浪漫的。然而,至南宋,士大夫们暂时放下自我,救亡图存去了,工笔与写意的根本分歧,似乎也被共同的时艰消弭了。

公元十一世纪,当米芾在山水画中苦苦追求个体自由意志的表达形式时,全世界的绘画还在记事阶段。作为“写意”萌芽阶段的提炼,米芾提出的“逸笔草草”,虽然来得很“印象”,也很“草莽”,但它已经具备了艺术的抽象能力,创造了“米家云山”的“墨戏”范式,一百年以后,梁楷在人物画上开始实验“逸笔草草”,用写意技法完成了难度最大的人物画水墨造像。

梁楷用“留白”,给人物画带来一次伟大的艺术转折。留白,是他在人物画上创造的一种话语权的表达。留白是梁楷用撇捺折芦描的减笔形式画人物,是一种粗笔的写意线条,在一气呵成的变幻莫测中,助他完成简笔人物画的新意象。与院体传统的游丝描、兰叶描不同,减笔描被赋予一种新的写意精神。

在中国绘画史上,梁楷与米芾,皆属于开创性画家,他们为“写意”创造的笔墨表现,刷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视觉,给体制性的主流画坛泼来一瀑激情,在反抗院体过于精致的描述性写实中,来一场表达个体意志的“印象性”的“写意”实验。

梁楷在《太白行吟图》中表达“留白”,留给我们的启示:皈依“留白”是中国审美的宿命,在审美的精神原地,创造话语权,从逸笔草草到留白。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