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工具、材料与书法风格

工具、材料与书法风格

2023-08-22 14:14 文章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概而言之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家所选用的工具和材料对作品的风格会产生直接作用。笔者从客观方面仅就笔、墨、纸最为常用的工具与材料对书法风格的影响来谈谈。

笔 

毛笔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不仅对书法艺术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段。学习书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如何充分掌握与发挥毛笔性能的过程。不同书法家使用不同性能的毛笔,会表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 

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是笔。蔡邕对毛笔的功能作过生动的概括。他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由于笔毫是软的,而驾驭笔的书法家通过正确的用笔,就能使笔线产生神奇的变化。 

毛笔的性能是由选用不同的原料作笔毫而决定的,笔毫的软硬、弹性不同,写出来线条的形质也就大有差异。 

一般说来,硬毫笔因其弹性极好,故易做到万毫齐力,且可快速行笔,写出的字就能具有转折劲健、笔画犀利的特点。软毫笔虽然弹性较差,行笔不能过快,但蓄墨性强,有良好的回旋顿挫机能,尤其于转折处有充分的条件及时间来完成整锋、转锋、提按等动作,故写出来的字更显得浑厚风韵、淋漓典雅,体现出绵里藏针的力度感。兼毫笔蓄墨性和弹性介于软毫和硬毫之间。 

除了笔毫的软硬之外,笔锋的长短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长锋笔,运笔时锋颖转动灵活,有利于笔线的流走回环,笔毫接触纸面的变化幅度大,在行笔及转折处能出现奇特的效果而增强字的节奏感,使字更加奇纵飘逸。但是锋长难免有腰弱的缺点,不易着力。短锋笔,由于笔毫短而胖,落笔更容易做到万毫齐力,且因提按幅度小,写出的笔线凝重厚实、质感较强,但由于锋短,其转动必然不太灵活,笔线易于呆笨。中锋笔,介于前二者之间,使用的人较多。采用哪种长度的笔锋,也是书法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风格确定的。 

书法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不同的毛笔,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风格。一管柔毫在书法家手中,或轻或重、或疾或徐,提按顿挫之间、转折回环之际,毫飞墨喷、变幻莫测。于是,各种形质的点画、各种优美的结体、各种奇妙的章法,都在书法家笔下一一呈现出来。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之一。 

纸 

汉字字体的变迁,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与造纸技术的提升密切相关。 

如东汉末年的左伯,就以擅长制造精美的纸张而闻名天下,当时的书法家都以用上“左伯纸”而自豪。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傅咸在《纸赋》中说:“夫其为物,厥(其)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鳞鸿附便,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这些记载,不仅说明当时的造纸技术之高,而且充分说明当时书法之兴盛。晋代不但产生了众多的书法世家,而且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杰出书法家。纸的普遍使用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晋代,人们除了能制作白纸以外,还掌握了纸张的染色技术,发明了多种颜色的纸张。当时最常用的染色纸是黄纸,庄重、典雅的黄纸在公私场合使用都比较方便。王羲之、王献之也偏爱这种纸,似乎用黄纸写字著书已成时风,甚至到南北朝时仍继续流行。据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可知,晋代的纸幅都不大,多为长方形。因为纸幅较小,则多用于书写,所以晋代书法手札之风盛行,与当时纸张的尺寸不无关系。 

对于书法艺术而言,纸至关重要。赵松雪说:“书,贵纸笔调和。”他对写字时纸笔不适合,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那就像“快马行泥滓中”,有好笔也写不出好字来。书法家往往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纸,去追求各种艺术效果,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墨 

在我国,关于墨的记载非常久远。从考古发掘出来的骨器和石器上的墨迹来判断,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出现人工墨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墨的质量不断提升,不但出现了液体墨,还出现了各种色彩的墨。但对书法来说,仍以黑色为宗。 

根据所用制造材料的不同,墨大致可以分为松烟墨、油烟墨、兰烟墨等。松烟墨黑而沉,适宜作书;油烟墨黑而有光泽,宜书宜画;兰烟墨黑而发紫,宜画人物点睛。古人作书多用墨锭,在选择墨时首先要看墨质是否细腻滋润,好墨质地细而硬,且有香味,劣墨质粗而松,且有臭味。其次要看墨的颜色,黑而发紫光的最好,纯黑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最次。最后要听声音,好墨量重,叩之声大且清脆,劣墨量轻,叩之声小且沉闷。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书作的效果。好墨不论笔锋软硬,均能保持运笔流畅、转动灵活,做到不沾、不涩、不滞、不飞、不散。历代书法家对墨的选择都非常重视。研磨之墨虽好,但比较麻烦,现在多用墨汁,这大大方便了书法家。 

在用墨方面,书法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墨落在纸上,有浓、淡、燥、润等变化,书法作品的神采、气韵,由此而得以表现。 

当使用浓墨时,易滞笔毫,故行笔不可能太快,如果运用得好,浓墨与白纸能形成强烈的黑白色彩对比,写出的作品凝重沉稳、朴茂苍浑。使用淡墨时,因为水分的增加,胶质比例相应降低,故可提高运笔速度,且墨的深化能力也相应增强,此则会有一种朦胧的梦幻感及清新的幽静感自作品中油然而生。但是如果用墨过淡,则又容易使作品缺乏神采。清朝书法理论家梁巘说:“浓则彩生,淡则笔利。”在用墨的时候要做到如徐悲鸿所说的“浓不凝滞,淡不浮薄”,这也诚如蔡骥所言,不但“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而且“肉不可痴,骨宜少露”。 

书法家根据各自的追求,充分发挥墨的艺术效果。如用墨蘸水或以水蘸墨,这样水与墨之间有了明显的界限,使每字乃至整篇的浓淡变化增大、对比增强,产生墨分五色的绘画效果,进而给人以变化奇巧的神秘感。另外,墨中加水越多,其渗化速度越快,为了更好地控制笔上的下墨量,就必须加快运笔的速度,这样字的动势就会随之明显增大,因此又能同时产生一种天然的空灵感。 

笔、墨、纸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以及风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没有笔、墨、纸等书写工具的发明与完善,就没有中国的书法艺术,就没有千姿百态的书法风格。 

总而言之,对于书法风格来讲,它是在个体性中体现出社会性,在主观性中蕴藏着客观性,在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所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正常的书法创作活动中主客观因素是无法分开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也不能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依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作者为书法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