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2012-08-02 08:20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南部SouthDowns乡村(文章图片为本网配图)

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注重的只是“田园风情”,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英国,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地或定期会晤所……

整个英国虽然早以城市为主体,但在英国人的脑海深处,他们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并不适合自己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甚至仍然觉得自己就是个乡下人,他们的灵魂只有在乡村能找到归宿。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这是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也说出了英国人的内心。

除了一些重要的大都市和工业中心之外,整个英国始终保持着一派田园景象,一如那些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作家们所咏唱的模样,对乡村的热爱和描述几乎成为文学的主题。

事实上,英国人对于乡村天生情真意切,他们最理想的生活场所就是村庄。在英国文学里,乡村情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莎士比亚在自己的戏剧和诗歌中从未停止过对乡村伊甸园里花草树木的赞美;简·奥斯汀笔下的乡村生活恬静悠然;以华兹华斯为首的诗人的作品里对于乡村的热爱尤其明显,在他的笔下,英国人就是山水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英国的乡村文化只是文人笔下夸大的想象,其实它距离伦敦并不远,而奥运会包括公路自行车赛等比赛,就是在伦敦的乡间举行。
 

 

 

 

几百年来,自然和人工融为了一体。

历史变革后的文化需求

英国的乡村文化,在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曾经遭受过重大的破坏。工业革命之初,厂矿以及为了方便运输而修建的运河、桥梁、公路和铁路曾被英国人看做是进步和财富的象征。然而,当工业革命不可阻挡地改变着英伦三岛,英国的乡村变得千疮百孔,整个国家开始苏醒了,抗议之声此起彼伏。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住房法、健康法、公共卫生法、减少烟灰污染法、工业废物处理法等。尽管这些法令最终执行下去了,但英国田园般的乡村已经难以恢复原貌。

一战颠覆了欧洲传统的农业和经济模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城市不断涌现。人口的激增使城市不断蚕食乡村,最终造成乡村景色的剧烈变化。而英国,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英国人开始重新思考和珍视英国乡村存在的意义,人们在乡间地头寻找英国的文化身份。

时至今日,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十分热衷于保护英国乡村的传统。他身体力行,在多塞特郡庞德布瑞镇和格洛斯特郡海格洛夫村,2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致力于推广有机农业、保护乡村风貌的实验。如今,经历历史巨变的英国人早已意识到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乡村的安宁与稳定。如今,充满了田野气息的乡村风光再次遍布英国各地,狄更斯笔下沉闷、肮脏的雾都早已不复存在,伦敦不再是乡村的对立面。这在一个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又曾饱受环境污染之害的国度,实在算是一个奇迹。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片

金色的水仙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歌里的一幕在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被倾情演绎,奥斯卡最佳导演丹尼·博伊斯把乡村色彩作为英国奥运会开幕式的主调独具匠心。对于这样一个似乎是自娱自乐式的表演,很多人不以为然,有些人认为简单的乡村景色是北京奥运会豪华开幕式之后英国人的无奈之举;更有人指出乡村在今天早已过时。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事实上,英国方面选定“农家乐”作为开幕式的主旋律可谓是煞费苦心。除了财力原因,伦敦无法复制雅典和北京,营造田园风格正是为了呈现英国的本质,也是英国人的灵魂——乡村文化。丹尼·博伊斯认为,乡村文化是英国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的变化,他们将会更加执着于这种乡村情结,因为他们几乎失去过,才更珍惜。

 

 

教堂里的夏季音乐会Hawkshead村  

“第三次农业产业革命”

400多年前,资本主义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出现在英国。可时间总爱开些玩笑,400年后的英国,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在这个时候大不列颠人又重新拾起乡村的快乐。

奥运会开幕式上重点展示的乡村风光正契合了时下英国的流行趋势:很多市民从市内迁往乡村,在乡村重新拓展生活空间。有趣的是,英国目前成为欧洲唯一一个人口从城市到农村“逆向流动”的国家,每年下乡的人数远远高于进城的人数。

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英格兰人口的28.5%生活在农村地区。在过去20年间,农村人口增长了13.7%。该机构估计,每年约有11.5万英国人从城市搬迁到农村。2000年至今,英格兰乡村地区的迁入人口比迁出人口多35.2万人以上,其中半数的迁入者年龄在25到44岁之间的工作年龄段。对此现象,部分英国历史学家将这一流行趋势命名为“第三次农业产业革命”。

37岁的布朗是伍德福特郡的一家餐馆老板,他目前正在考虑去乡下生活。“清晨挤羊奶、吃自家制的黑莓果酱,那太棒了,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事实上,布朗认为,他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经济不景气,金融动荡这些因素,让我回到乡下生活的想法更加坚定,时机成熟,我会回去的。”

有意思的是,因为要下乡的人太多,而下乡后要学会一些饲养、耕作和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培训机构和网站应运而生,布朗就在一家网站注册后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他介绍说网站的名字叫“新地主培训”,网站建设者叫做史密斯,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搬到农村居住,过起自给自足的生活,在闲暇时间他开办了这个网站,专门传授经营小农场的技巧。

“第三次农业产业革命”不仅仅让城里人感受到田园生活,更重要的是农村人也受益匪浅。尽管英国城市房地产不景气,但因为下乡者日渐增多,农村地价却在不断上涨。布朗介绍,有些乡村地区地价已经飙升了50%。
 

 

 

湖区中的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小湖 

一个经典旅游推广案例

除了文化本身,英格兰的乡村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被重点展示,导演以这种方式表现了这个国家永恒的文化,这也被外界视为英国一次非常经典的旅游推广案例。

记者在QQ上与一位常年做旅行业务的朋友聊天时,他如此评价伦敦奥运开幕式:英国如今已经是典型的旅游国家,借助奥运会,他们有意识借英镑贬值之机发起旅游攻略,这次主打的就是乡村牌,我预计世界各国对于伦敦开幕式乡村文化的大肆报道一定会提升英国乡村的旅游热,在奥运之后乡村游一定会迎来一个高峰。而且他这次推广将主打欧洲、亚太市场,中国也将是重点宣传国家。

对于英国借助奥运期间重点推广旅游,记者也深有体会。奥运前,大英旅游局专门在中国注册微博推广本国旅游,而在奥运期间,大英旅游局也设置了专门的服务平台进行火热推广。

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乡村风情进行重点展示,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经典案例,成本低,效果好,这也是一步妙招。本版文/图本报特派记者马贤贤(来源:半岛都市报)
 

 

 

纪念品商店的商品陈设很可爱  

 

 

青山绿水

 

用古法砌制的石桥-SlatersBridge,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板岩-和中国的小桥流水一样。古今中外的相通之处真不少

 

 

英国相对其他国家阵雨频繁,带来足够的水汽,滋润了土地,四季常青。

 

 

教堂对岸的咖啡馆,风景独佳

 

 

兰卡斯特运河。老人经常来喂野鸭。

 

 

在海滩上排队的野鸭。

 

 

海滩边的民宅,原先有人常住。现在是度假房。

 

 

高悬于墙壁门口的花篮是夏天欧洲的标志之一。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