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郑志刚:启功是个“照妖镜”!(组图)

郑志刚:启功是个“照妖镜”!(组图)

2012-10-11 12:14 文章来源:《书画世界》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启功
启功

据诸家网媒报道,2012年7月26日,是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从网络及印刷品所刊示的照片看,启功生前体态圆肥、鼻梁架镜、爱眯眼笑,真有点他所自况的“熊猫”风味,进一步说,是“布玩具熊猫”。逮至晚年,策杖流憩、肉赘赘而腹便便,尽管寿祚绵长,遐龄九秩有奇,但还是很让人为他的健康担心。“熊猫”残年果然“病了”,还病得不轻:行动不便,拄着四脚铝合金架;小便失禁,挂着导尿袋;此外,还有诗词作品如《渔家傲·就医》、《七律·心脏病突发》、《五律·心痛》、《七律·忽然患聋》、《南乡子·颈架》、《五古·颈部牵引》、《七律·痼疾》、《沁园春·美尼尔氏综合症(中东辙、江阳辙、言前辙三首)》等可证。唉,元白老爷子可是遭了大罪啦。

 

除了体态“松弛”,启功还性格“松活”。这方面,台静农(作家、文学评论家、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以“淘气”状之,最是贴切。这词儿,是他读了老友晚年“涮”味十足的《自撰墓志铭》等诗词作品后脱口“总结”的。对此,启夫子也不避讳:“编顺口溜是我的特长,……编完后还要在相好的同仁间传播一下,博得大家开怀一笑。……淘点儿气,犯点儿坏,也是人之常情,只要适可而止。”启先生的幽默风趣是出了名的,折磨人的导尿袋被他戏称为“赐紫金鱼袋”;牙坏了就捂嘴,连说“我无齿(耻)”;颈牵引就说“我上吊”;吟诗、著文甚而学术演讲,悉以“胡说”自嘲,“我们这族人在古代曾被广义地称为‘胡人’,那么胡人后裔所说,当然不愧为胡说。即使特别优待称之为诗,也只是胡说的诗。”(《启功韵语·自序》)。对先生而言,如斯例子,在在皆是。幽默之外,谦虚、随和、仁厚、宽容等词汇,在关于启功的回忆文章中,直似雨后春笋。令人油然而生感佩的故事实在太多,兹不赘。

我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与“松弛”、“松活”、“幽默”、“谦虚”、“随和”、“仁厚”等概念形成剧烈反差的,是启功的书画风格。班班易见者,乃“启体”书法,秀劲、谨雅、蕴蓄、清肃、修拔、端朗、紧凑,绝无疲沓、毫不懒散、厉践矩矱、远去粗俗,用“坚净”二字概括,怕是再恰切不过。坚净居中坚净翁,体貌与行世,怎会如此“龃龉”厥腕底之书?“书如其人”的观点,在启功身上所发生的“折射”现象,该如何解释才算合理?我个人非常钦仰启先生其人,并非常喜爱其书,对于表面上看似枘凿的两者,我的一得之愚是:所谓“松弛”、“松活”,也许正是“坚净”的另一种极致表达。对足堪名家的书画人(广及文艺人)而言,某种内质风格的极致状态,往往有顺、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一般情况下是顺向的,比如金农与“漆书”之孤冷高拙、朱耷与其书画之危穆奇僻;此外便是恰成反动,拿齐白石来说,那种雄健泼辣、纵横天真的书画篆刻风格,与其秀骨清相的书生形貌、谨慎吝啬的小农做派,是很难联系到一起的。还有赵朴初,貌似“启功之书”而书如“元白之貌”,以至于若干年前首次见到两人合影,我便依“书风”印象而误判了他们的“真身”。

体态容貌、日常举止与艺术风格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联,留待智者作进一步查考。讲到这里,干脆再拽出一个“南辕北辙”的极端例子,那便是河南的水墨人物画家李伯安。李于20世纪末名噪画坛,靠的是长卷巨制《走出巴颜喀拉》,以及本人“画未竟而身先死”。在中国,“死”竟然成了一种引发关注、赢得价值认知的有效手段,可见我们的神经已经麻木到了何等程度!实际上,如果没有冯骥才、刘勃舒等文艺界“腕儿”的振臂高呼,单凭一“画”一“死”,李伯安大概还要继续“圉圉焉”下去,岂敢奢望今日“洋洋焉”的燎原之势!故而我劝书画诸君,闷头创作之余,还要操心拜识几位掌控着艺术话语权的“大佬”,免得将来泉台路近了,一仍门庭凄寂。

 

扯远了。李伯安与我虽然先后供职于河南美术出版社,却缘悭一面。他死后,我曾以记者身份采访过彼夫人,另佐以相关图文资料可知,李伯安白皙文弱、轻言缓语、良善宽和、拙于世术,却画风狞厉奔纵、沉郁森冷、倔傲深浑、势吞八荒。画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迸发出巨大张力。这般触目惊心的“坼裂”景象,几令人瞠目结舌,右于启功多矣。

启功书法之余,还寄情于小写意花鸟画创作,题材计有松、竹、梅、兰、菊、荷、葡萄等,另有相当数量的意笔山水,画风清雅秀劲,颇类渠书。事实上,少年启功即有丹青之志,一心想做名画家,十几岁时拜贾羲民为师,复经贾介绍问艺吴镜汀。贾长于画理及鉴定,素来反对王石谷山水琐碎刻露的风格,吴却独有情衷,在具体技法上,启功或从吴为多;20岁前后,又拜识溥心畲、溥雪斋、齐白石、张大千等名流,在诗文、书画、金石方面获益匪浅。启功在绘画研习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对溥儒所藏的一卷无款宋人《山水》及明代“松江派”画家沈士充的《桃源图》,精意勾摹数遍,从而夯下了较为坚实的根底。统而观之,启功的摹古对象,主要还是“元四家”与“清四王”,典型的传统文人习画路子;到40岁,建国之初,启功画名已在都门与日骞腾,深受当时正奉命筹建中国画院的叶恭绰之赏识,曾派他到上海等地考察。如果不出意外,自北师大调入画院专职绘事,则今日启功,不说迫近大风堂,至少未必以李可染为谢。孰料变起俄顷,反右运动开始,启功以“叶派人物”获罪,从此画途断送。文革后期以来,书名日隆,墨债猥集,疲于应付,丹青自然冷落。偶值技痒,无非零笺片纸、故技稍温而已。那个曾经饱满美艳的“画家梦”,唯有在长长的咨嗟声中任由它破碎去了。

启功启功奈若何!对他来说,没怎么想当的“书法家”却当得铺天盖地,心驰神往的“画家”却做得零敲碎打,造化弄人如此!在时势命途的揉捏、摆布之下,一己之奋争,往往显得“蚍蜉撼树”般渺小、可笑复可怜。最终,冠一顶啥样的帽子来总结人这辈子,尤其是有着浓烈文艺情结的“痴者”的一辈子,很难说,真的很难说。

有时候,再难说也得硬着头皮说。譬如评论启功的书画艺术,便是一件相当为难的事情。他太完美,温润如玉、莹朗如月、坚净如冰、渊博如海,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甚至让人不忍挑剔。在美术批评写作中尖刻如我者,在启功这个选题前,竟然徘徊移日而无从置喙,放弃之念闪烁数四。我自诩的那些“药石之言、燃犀之语”,拿来对付启功,基本没什么作用。因为在相继阅读了《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丛稿(论文卷、艺论卷、诗词卷)》、《启功人生漫笔》等大量资料之后,我个人认为,将启功视作文艺界、学术界、教育界一面镜子,堂堂正正、烛幽洞微的镜子,锋利点说,一面其大无匹的“照妖镜”,或许才是最具压强的震撼选择。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启功的“照妖”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当今文史、书画界,沽名钓誉、妖淫造作之徒,可谓摩肩接踵。只须照照启功这面镜子,牛鬼蛇神们便将原形毕露了。

 

首先,启功是丰厚学人,学术研究涉及中国文学史、艺术史、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佛学、民俗学、敦煌学、文物鉴定等领域,尤其对清季典章制度之熟悉、书画碑帖鉴定之精湛,堪称当代独步。一篇篇论文、一本本著述扎扎实实地摆在那儿,我欲不敬重不得已。这不像某些长年蹲踞高校、以“著名学者、教授、博导”自我粉饰的座山雕式人物,双鬓早已苍苍、腰包早已鼓鼓,却拿不出几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其次,启功精研诗文、深通格律,不仅能作高华谨饬的文言文,还能写平实流畅的白话文,诗、词、曲、联更是信手拈来。这不像刘正成(国际书协主席)、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两位,为贺66岁同寿,于2012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登峨眉金顶“赋诗”,并将各自诗作(刘句:锦城论道又寻幽,白象云开天门晓。十面佛光沧海近,六六寿同峨眉高;朱句:六六老翁相携游,普贤开颜云海秀。四面八方皆平安,行愿品高驻心头。)高悬网际、广为传示。拜读之下,竟然平仄、韵脚、意境俱亏,老哥俩这把年纪,又是所谓“文化名流”,也真好意思得紧!再者,启功尊师(陈垣)爱妻(章宝琛),至死不渝。他售卖书画作品,筹资百多万元,以恩师书斋名(励耘书屋)在北师大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后,他坚不续弦,为拒媒人上门,断然将双人床易作单人床。这不像时下书画界的师徒关系,熙来攘往,莫非名利。闻有河北书协主席某某,所纳弟子多系地方官员,上演了“拜师门”丑剧。也不像某些书画人,个人状况稍有起色,便闹离婚、置二奶,妄念丛生,鲜廉寡耻。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在当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诗文书画界,没有人比启功作镜更具资格、更合适!他是一脉清流,让污泥浊水自惭形秽;他是一眼深井,令“半瓶子醋”们枉自晃荡;他更是富含紫外线的一束骄阳,蠢蠢欲动的“五毒四害”,至少需要稍稍敛容、略略绕行,才能免遭消杀。

设若蚌镜自照、犀角独喻,则我斗胆以为,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启功都将“雅人深致”做到了30年来第一人,这点后世自有公论,不必当面打嘴仗。有人诟病“启体”直白寡味,那只好怪自己完全不懂欣赏。自点画之间涌溢而出、酌焉不竭的学问书卷之气,并世无两。斯般气息,在而今艺坛,贵如高原雪莲,不可能再有养蕴发挥的土壤。然而,恰恰是总以“学问”的心态及手法从事艺术,招致启功书画“理性”迈于“感性”、“程式化”强过“人性化”,真宰上诉的感觉因之削弱。启功原本有着丰富的个人性情,但在书画艺术创作上,却被“学理”二字绑架拘禁。类如汉字结构的“黄金分割律”、“楷书、行书结构要紧凑,间架不好,就谈不上用笔”等说法,事实上都是“学理”思维之业障。若以国画史作类比,则不客气地说,启功的路子正如逊清山水之“四王”。故而,单就书画艺术言,启功可称名家,甚至大名家,却与“大家”无缘。

启先生的书画,坏就坏在太守“规矩”了,遗憾就遗憾在太少“淘气”了。他的“淘气”,没用到书画上,却在诗词艺术之圃奇葩怒放。那些不避俚俗、不择题材、疑古破古、呵佛骂祖的做法,为“真情井喷”铺设了宽阔河道。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启功的诗词创新,才真正当得起“启体”二字,与齐白石在国画上的“衰年变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就艺术高度而言,“启体”诗词并不亚于白石老人的花鸟画,只是当世尚未意识到而已。启功称“诗词大家”可无愧色,这个结论我有自信接受历史检验。近30年来当得起这个称号的,首先是聂绀弩,再就是启元白。

 

鉴于启功书法俗名太大,这里不妨多谈几句。照我看,他的一个重大失误,是自绝于篆隶,致使其书古厚之气大阙。可靠资料显示,启功曾云:“不能说篆、隶优于楷、行、草,书体本身没有优劣之分。”这话当然没错,但何绍基所强调的“书贵有篆分意度”,看来他是绝难梦见了。行草书必以篆分翊戴,方有“出尘”之致,是为不刊之论。从不写篆隶的启功,在与学生讨论书法家要不要做到“各体皆精”时,竟然问道:“为了画鸡还要先画蛋,画蝴蝶先要画蛹吗?唱京剧的青衣还要会唱花脸吗?”如此发问出自启先生之口,我的确是惊讶了许久的。

某猥以空疏,关于启功的学术与艺术,还要抛出一个令人侧目的陋见:陈垣之诲训,促成了启功学术,但也拖了他书画艺术的后腿(见启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令我扼腕叹息的一个例子是:陈母辞世,援庵拟讣,依例当写“泣血稽颡”四字。陈垣却固执地认为,自己只是痛哭,未至泣血,宁可不合丧葬规矩,也不能撒谎,遂当即删掉“血”字,根本不管“泣稽颡”是更疏远一层的亲属名下所用的。这种严谨学者的“僵直”做派,势必要对启功造成直接熏染。就学术研究而言,这是大优点,但移治书画艺术,却有可能是一场灾难。通常来说,人们经营自己最在意的领域,往往采取最惯用之方法。启功先是画家,后是书家,总之“艺术家”乃其毕生志向,至于吟诗填词,不过闲暇玩玩而已,心态要放松得多。施展恩师苦心“浇灌”的学理性手段,去剖表及里、条分缕析地“创作”书画,是元白夫子最大的糊涂与悲哀。

可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溥儒漫不经心地“点化”了启功“无意于佳乃佳”的诗词艺术灵苗。据启功回忆,向心翁讨教书画方法和道理,得到的指导却总是如何如何作诗。每次呈上绘画习作,“先生总是不大注意看,随便过目之后,即问‘你作诗了没有?’”、“画不用多学,诗作好了,画自然会好。”功初疑为搪塞,后贾羲民亦有是嘱,惑方释。窃以为,溥儒这种极端强调“诗意”而忽略具体技法指授的课徒方式,反使启功在诗词创作上有了较大的感性“撒野”空间,信如《沧浪诗话》所谓:“诗有别才,非关书也;有别趣,非关理也。”

末了唠叨点散碎话题。启功生前从不把自己的字当回事,来客不论尊卑,但有所请,不忍拂意,欣然从命,免费送出了大量作品,并公开宣称碰到伪作“不打假”,这很好,见气度!但公开否认自己是爱新觉罗氏,略伤刻意,何必呢?

最后一个刺耳的事情。启功生前头衔众多、峨峨煌煌,曾任北师大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这些都实至名归,当得起!但不该接受“西泠印社社长”这顶虚荣帽子。这个问题点到为止,恕不展开说了。

 

  


 

 

启功书法

 

 


启功绘画

 


启功诗词

 


启功印章

 


学术思想

 

 


人格魅力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满族,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毕生从事文史教学与研究。

启功自幼爱好书法、绘画和古典诗词,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画展,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对古代书画和碑帖精于鉴定,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对各大博物馆国家级书画珍品进行鉴定、甄别。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论书绝句》、《启功书画留影册》等。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启功先生在诗书画鉴等许多方面,都有深厚造诣。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