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有文化无产业:艺术是否孤独

有文化无产业:艺术是否孤独

2012-12-20 08:56 文章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本报记者刘晓凯摄影报道

北京宋庄聚集了很多艺术家,是闻名遐迩的艺术群落。走进宋庄,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卖绘画用品的商铺,这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弥漫在空气中的艺术气息。

沿着一条小巷走进了一排颜色统一、整齐坐落的平房,画家杨晓云的工作室就在其中。杨晓云出生于油画世家,自幼开始接触和学习油画,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他的作品把中国文人山水绘画的情怀,用娴熟的西方油画技艺来表达,达到“以意构境,以意造型,以意生色”天人合一的状态,开创了意象油画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走进杨晓云工作室的院门,立刻传来一阵狗吠,可能是因为太静的缘故,犬吠声显得格外清晰。这个小院子不大,十几平方米左右,但给人十分清新和松弛的感觉,绿藤缠绕着支架生长,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前面摆放着一套桌椅,可以想象坐在绿藤旁边,呼吸着绿藤释放出来的新鲜空气,喝着浓浓的茶水,仰望开阔的天空,别有一番闲情雅致。

推开工作室的房门,房间很小,满屋堆放的绘画作品,使房间更加拥挤,一台小散热器发出嗡嗡的机械响声,正对着杨晓云的画板,画板上是一幅还没有完成的山水油画。在房间角落里,摆放着一对很小的音响,播放着肖邦的钢琴曲。这就是杨晓云的工作室,杨晓云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说,“我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有时候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屋子也不出,饿了就吃盒泡面。”

杨晓云的描述让记者感觉到,他的生活除了累,还有就是孤独。可杨晓云却没有这种感觉,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早已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融入到了作品之中,不知道疲惫,感觉不到孤独,有的只是兴奋和激情。

 

在宋庄,与杨晓云拥有同样心境的艺术家还有很多,艺术创作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据了解,这些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名利追求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的今天,心怀艺术理想的他们,往往会被社会所忽略,甚至是抛弃。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文化创作与商业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文化产业化的必然,这对于单纯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门并非易事。

在与杨晓云的交谈中,他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作为一个画家,如果以钱为目标,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但现在的画家有时又不得不为钱低头,因为要生存,因为要买画笔和画纸。”这样简单朴实的话语,真正地道出很多艺术家的心声。

这是一个很矛盾却也无法避免的现实,艺术家生存,需要经济上的来源,而仅仅为了经济上的满足而进行的创作,往往会散发出一股铜臭味,很难产出佳作。由此看来,像杨晓云这样一心追求艺术价值的艺术家们,看上去是如此孤独,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将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他们也讨厌这种为实现经济价值而进行的创作,因此只能继续孤独地创作,孤独地追寻自己的艺术理想。

事实上,这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痼疾,也是亟须解决的。文化产业应该区别于其他产业,艺术家处于产业链的最顶端,是产品的制造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从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盲目地用经济利益对其施压,只有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才能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灵感,才能产出更好的创作,这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再一次见到杨晓云,是在上海环球中心举行的杨晓云油画、新瓷画的个人画展上,画展上展出的是杨晓云近年来的油画和新瓷画作品,观展人对于杨晓云的作品评价很高,对于别人的评价,杨晓云总是谦和的微微一笑。画展结束后记者向杨晓云提到画展的成功将会给他带来什么的时候,他依然是微微一笑地回答,“我没有想太多,作为画家我只是想把画画好。这次画展从布展到结束我已经忙了快20个小时了,这比画画要累多了,现在就想好好地睡上一觉。”说完,杨晓云又是微微一笑,向记者道了别,这次的笑容略显疲惫,同时也流露出幸福感和满足感。

艺术家是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的,在他们孤独创作的背后,不是对作品的孤独享受,更不是在金钱利益趋势下的妥协,而是希望与所有人分享,得到认可和肯定,这才是最纯粹的艺术。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