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彩排(组图)

彩排(组图)

2012-12-25 09:32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阳,1963年生于西安。1981年-1985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西安美院国画系副教授、中国岩彩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
 

不施粉墨的李阳想不到彩排,也想不到我会用“彩排”两个字来谈论他的画。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李阳目前的创作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彩排。这样的结论与他在国内画坛的名气以及他美院教授的身份没有关系,与之关联的只是其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当所有的经验集结在号称天域的藏地时,李阳所做的事一定不会小。于是,有了彩排。当然,他的彩排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净化;不是为了破解藏地密码,而是为了寻找心灵净土。

 

 

李阳吉祥西藏

李阳的彩排首先来自于色彩。无论西藏唐卡,还是敦煌壁画,李阳都做了深入研究。他从日本岩彩入手,在厚与重的审美维度上,展示虔敬而非秘密或神秘的模样。自然,我们很容易在李阳的色彩中感受到神秘的氛围,比如我非常看好的《华山雪》。如果不是高海拔藏地所提供的艺术经验,李阳笔下的“华山雪”不会是我们今日看到的模样。

 

 

李阳吉祥西藏

较之风骨的审美高度,风光显然是形而下的。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特别看重李阳笔下的“华山雪”。在中国绘画史有关“华山”的图形谱系中,李阳的“华山”有了新的形态与样式,而这就是创新。

 

 

李阳吉祥西藏

说到创新,我必须指出的是:当我说李阳借助有关藏地艺术经验创造了有关华山的新样式时,并不是说他笔下的“华山”就超越了张大千、石鲁、何海霞、罗铭等人笔下的“华山”,而是说他创造了新的有关华山的艺术想象。在他的想象中,我们又多了与“华山”联系的方式。批评家王彬彬曾借助毕加索谈过创新。他说,在文学艺术中,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所谓进步,创新只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与现实联系的方式,而古典大师创造的方式作为与现实联系的可能方式中的一种,永远有着不可磨灭,不可取代的价值。李阳有关“华山”的创新恰可如是观。

 

 

在赞扬了李阳的“华山”后,我再回到他的《华山雪》。上文说,这是我看重的作品。但现在我要说出自己的遗憾。这遗憾便是他对作品的命名。在我看来,《华山雪》中的那个“雪”字实在是狗尾续貂。因为真正使其作品奇特的不是华山的“雪”,而是“华山”。不是“华山”风光,而是“华山”风骨。当然,就李阳的整体创作看,如此续貂之笔只是他艺术彩排的一个插曲或花絮。因了这类花絮的存在,李阳的“彩排”有了意义。

除却“华山”,李阳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藏文化或说佛文化圈。在这个圈里,作为题材的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的区别只有形而下的区别;在形而上层面,三者具备高度的一致性。

我不想从宗教或仪式的层面来谈论李阳的创作。尽管这在画面上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谈论的只是他的敏感。

在一低头的瞬间迷惑中,李阳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有了来自佛光的滋润。绘画史上,有关西藏、宗教、风情的艺术谱系也因之有了新的创作路经。我实在不愿意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已经俗滥的话来比附李阳的创作路经,但又实在没有更好或者更恰当的言辞来比附。因为李阳的创新之中,还有太多符号性的东西,他似乎生怕我们忘了他的艺术与西藏与佛的关联并时时提示我们。也正是基于此,我说李阳的创作是一次隆重的彩排,它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修正。它关注当下,却更加瞩目未来。人说,一直在直播的人生没有彩排,然而,天地一梨园,人生天地间,如生如净如旦如末如丑。面对此等角色,怎么可能没有彩排?基于此,“彩排”的李阳有了自己的意义。 (略有删节)

 

 

李阳吉祥西藏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