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山区建设者》四十年(组图)

《山区建设者》四十年(组图)

2013-01-04 07:36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徐君陶红衣姑娘136×68cm2012年

2012年11月19日—21日,“山区建设者”——徐君陶中国画展在浙江缙云县博物馆展出,期间,我专访了徐君陶先生。

 

 

痴心于笔墨

徐君陶出生于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他的家乡富阳县王洲乡是孙权的故里,山水灵秀,得先贤精气,自幼就与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君陶隐隐记得,三四岁时,母亲绣花篮里的《芥子园画谱》是自己最早的启蒙教材。童年时代,他在外婆家长大,喜欢在灶壁和堂屋墙上到处“涂鸦”,尤其喜欢画各种形态的鱼,而家里人并没有因此责怪他、制止他。这种随性的“家教”使徐君陶的绘画天赋得到了最“原始”的展示。小学时一次劳作课上,他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制作了晴雨计,得到了老师的夸奖,这让他享受了一次成功的喜悦。

然而,徐君陶的少年时代并不幸运。14岁时,他的母亲因胃溃疡病逝,深受打击生病数月。这时,学校老师帮助了他,家访时动员其复学,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习功课,最后他以出色成绩被保送到场口中学就读。3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一中(杭高)。

1962年,徐君陶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师从王庆明、顾生岳、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等,专攻人物画,潘天寿、沙孟海、陆俨少、陆抑非等画坛大师们也时常亲临指导。在大学里,他系统地研习了从五代到明清诸家的国画传统,深深领略了“陶冶性灵、游心自然、畅神达意”的美学思想,为他的绘画着色、运笔奠定了基础。

1964年,浙江美院选拔徐君陶、李延生、李子候、陈松林等组成创作组到绍兴县上旺大队深入生活,创作了组画《八把山锄闹革命》,作品后来在《浙江日报》整版发表,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年画四条屏。次年,由浙江美院党委和理论教研室从全校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大型创作组,徐君陶是其中一员,创作组到诸暨的大高坞村创作组画《大高坞创业记》,完成后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

1967年,徐君陶与王庆明、方增先、李震坚老师合作《长征组画》,该组画入选当年全国青年美展及出国巡回展览,美展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件事给徐君陶的艺术人生以莫大的影响,因为创作组其他成员都是老师,就他是学生,为了创作,他们深入井冈山等革命老区,潜心创作,又得3位老师悉心指导,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尤其是李震坚老师,其后几年又几经指点,堪称恩师。

然而,这位农家子弟并没有因此陶陶然飘飘然,他始终保持着他的质朴、敦厚、至诚、本分。正是有着一颗质朴无华、执着纯真的心,徐君陶学到了扎实的造型根基和浙派人物画的精髓以及可贵的文理修养。

 

徐君陶背单词136×68cm2012年

痴迷于山水

1969年,徐君陶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缙云文化馆工作。到恩师李震坚的家乡来工作,说来还真是一种缘分。5月28日,徐君陶来到缙云。

 

 

这一年,徐君陶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在县城向阳山(即现在城隍山)绘制了巨幅毛主席像。根据设计,伟人像的头部就有一人来高。绘制毛主席像政治要求很高,技术难度大,可徐君陶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下苦功、用心思,发挥自己平时练就的基本功,画出的毛主席像不但形准,而且神似,面貌更是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人们夸他不愧是美术学院的高材生。这幅画,当时也成了金丽温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徐君陶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热情。盘电建设早期,他背着铺盖蹲到盘电工地。在那热火朝天、艰苦奋斗的场面,对着民工写生,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画出了若干幅反映我县人民战天斗地建设大洋水库的创作画稿。其中有一幅画面:“一位挎着手摇电话机、手执指挥旗的民工,挺立在高山险坡上指挥电站水管安装。”社会主义新山区建设者那种不畏艰难、气壮山河、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和场景跃然纸上。此画题为《山区建设者》,后经李震坚老师指点加工,被选送到省里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美术展,发表在《浙江日报》上,并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山区建设者》原型江林友回忆说,当时是1972年,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徐君陶与大家一起吃住,住的是工棚,没有固定床位,哪个床位空了就睡哪里。“我们年龄相仿,当时就很谈得来,创作时就是帮我拉电话线的。现在他出名了,还是没有忘记我,拿我当朋友。”

徐君陶的一位画友、盘溪中学美术老师陈子信说,那时,徐君陶还为盘电绘制最早挂在十字街口的工程主体示意图大型油画。在二级电站一房上书写并做“盘溪流域二级电站”水泥浮雕文字,配合工地宣传画了不少大型宣传画。他尊重普通老百姓,尊重劳动者,为盘电建设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对工程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作之余,徐君陶踏遍了青山绿水去写生,经常陶醉在鸟语花香之中。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他恨不得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所有的美景。因为徐君陶总在山里转,又不修边幅,故被人戏称为“画痴”。

徐君陶说,艺术家只有到生活中去获得感受,才能创造出属于时代的、属于自己的作品。生活中有艺术形象也有艺术语言,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徐君陶紫藤花开136×68cm2012年

 痴情于缙云

徐君陶在缙云工作的一段时间,正是刚走出校门的青春年华,他深入农村、工厂,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跋山涉水,拜缙云山水为师,勤学苦练,埋头苦干,为缙云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为人友善,在缙云山乡的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其后,徐君陶调到丽水地区文化局工作。1973年,他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题材,创作了《团代会上》,以其浓重的色块和人物清纯脱俗的形象,给当时沉寂的美术界平添了一股清新气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均在头版或显要位置刊登了这幅画作和评论文章,一度为海内外所关注,原稿收藏在文化部,该画后来又复制3幅,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

1992年徐君陶调到杭州,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先后3次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选登于《人民画报》。北京中国画研究院收藏了他的《白梅》、《枇杷》等作品,其中《剥青豆》这幅人物画获文化部群星奖和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与此同时,他还潜心研究中国花鸟画技法,阐述了许多独到见解,出版的专著得到美术界高度评价,10多所大专院校把他的专著作为专业教材。

2010年11月12日,为庆祝联合国“中国文化日”,徐君陶中国绘画展在美国联合国总部举办。这是常任理事国——中国第一次举办文化日活动,徐君陶是第一位在世界文化周“中国文化日”举办期间受到联合国邀请的中国画家。作为新浙派画家,他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精湛的国画艺术。

徐君陶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画家,人物、花鸟、山水俱精。作品重传统,富创意,在章法、构图上遵循前人的优秀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科学地吸收西方艺术的长处,融中西绘画之长,不求风格而风格自竖,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徐君陶的画本着一颗平常心,长期贴近寻常百姓,从《八把山锄闹革命》到《大高坞创业记》,从《山区建设》到《团代会上》、从江南山乡民风民俗到少数民族的风采习俗,从山水画创作到花鸟画探索,表现力丰富,画路开阔,成绩斐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君陶赴新疆、青海、宁夏贺兰山、甘肃敦煌、云南西双版纳写生, 90年代又参加了为时3个月的丝绸之路考察写生。青海的藏族同胞、新疆喀什的姐妹、布尔津的斑斓秋色、帕米尔的牧羊姑娘、西双版纳劳作的少女、西部大漠里的赶车人都成为他人物画创作的丰富题材。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杨丽是专门为徐君陶筹办这次画展来缙云的,她说徐君陶诚恳、朴实、忠厚、不摆架子。生活里的徐君陶是性格温厚儒雅、谦恭忍让的好人、老实人,在艺术上却是才华流露、积极进取、不肯“安份”的人。为了艺术追求,徐君陶可以不顾一切,有的时候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到有些地方去写生。

缙云籍画家朱小红原来是新疆乌鲁木齐师范美术、书法教师,看完画展后感叹,形神兼备,造型准确,开始还以为徐君陶先生在新疆呆了好多年呢!

尽管艺术上颇有成就,年近七旬的徐君陶却始终忘不了缙云这个他最初参加工作的地方。他在画展上说:“40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缙云文化馆工作。一踏上这块土地,我就觉得这里有灵气、有仙气,缙云人民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创举感动了我,使我有激情创作了《山区建设者》这幅作品,这幅作品的产生,使我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懂得了如何从生活到艺术,如何化平庸为神奇。”他还说:“40年过去了,我不能忘记这段记忆,不能忘记那些真情和友谊。这次我带着我的画展来到缙云,向这神秘的地方,这美丽的地方,我人生起步的地方致敬!”

徐君陶告诉记者,这次来缙云非常激动,因为画展又给了他新的启示,那就是艺术探索原来并不孤独,自己的探索得到大家共鸣,是最幸福的,争取还要再带画展到人生起步的地方,向第二故乡缙云汇报、感恩!

 

 

徐君陶南天竺136×34cm2011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