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嘉宾合影
20世纪人物画由写实主义到表现主义的改造,这一进程实际上至九十年代的李孝萱这一代,才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阶段。应该说,水墨人物画的表现主义从笔墨的形式到社会性,以及画面上的现代主义语境,都是成熟于八、九十年代,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现代主义至此呈现了中国画语言上的现代性风格,而李孝萱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将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作比较的话,事实上,表现主义的水墨人物画成就更大一些。徐悲鸿以后写实主义水墨只是完成了写实主义在语言上的水墨化,但没有确立水墨人物画的主体诗学。李孝萱等人的表现主义人物画,不仅解决了笔墨形式的表现主义,事实上还为水墨人物画确立了一整套现代主义的绘画诗学。比如性主题、精神分析、虚无感、喧哗与骚动的存在感、焦虑不安的情绪、现代拜金主义等。
李孝萱在1980年代的贡献是在水墨人物画中率先引入了都市空间的表现。从陈师曾到方人定在水墨人物画中引进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时代性形象,但民国时期的人物画的社会性缺乏现代都市的空间表现。现代都市的空间表现始自八十年代,李孝萱是这一探索的早期尝试者,比如城市高楼在画面上的构成结构,大客车的空间结构,人与城市建筑之间一种超现实主义关系,这意味着水墨人物画的社会性,在八十年代由人物形象扩展至都市及交通工具的空间结构。中国画像《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的城市空间以城墙、内河及街市的走向为画面结构,采用的是散点式的俯瞰式的视角。直至八十年代的李孝萱等人,才开始引进城市楼群的构成结构作为画面结构,至九十年代更以“大轿车”的客车结构作为画面的主体结构,这在现代水墨中是一种大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