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曹志明——寄情山水 留住乡愁(组图)

曹志明——寄情山水 留住乡愁(组图)

2015-06-30 10:2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现在“乡愁”越来越多被人提及,是因为人们的心灵需要回归,而“山水”又是最理想的去处。回到自然,人心可以静下来,情绪可以稳下来,功名可以抛下来。所以说“山水• 乡愁”比较能代表书画家的内心寄托。

我曾以“书法是我的乡愁”为题,写过一篇微文:

“我18岁离开苏州老家,至今已有37个年头,对我来说,最大的乡愁,就是对书法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牵挂。

苏州是中国第一个书法名城,现在只要你随便走进一个弄堂(胡同),总能找得出很多人家会写毛笔字的孩子,并且这些孩子的书艺水平,都称得上少年书家。这是苏州建城2500多年来,老天给苏州孩子的恩赐。”

如果没有苏州的人文环境,没有从小的启蒙教育,我和书法不会结下不解之缘。而这个缘,更多的是吴门书画的前辈们,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就热衷于书画拥军慰问活动。

这些前辈包括费新我、沙曼翁、张辛稼、沈彬如、吴䍩木、宋文治先生等。1978年我入伍至总后勤部管理局,过了一年,这些先生应中央军委及三总部邀请,到驻京各部队开展书画拥军活动。因师生之谊,费新我先生在京两个月里,我能陪伴左右。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沈彬如先生的《九骏图》就是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创作完成的。直到1981年,吴门书画拥军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并在这一年,北京荣宝斋在店庆30周年之际,组织全国著名书画家进京开展拥军活动。我也有幸见到李苦禅、李可染、吴作人、关山月、赵少昂、郑乃光、魏紫熙、钱松喦、张仃、宋文治、亚明、张辛稼先生合作作画,费新我先生为这幅巨作题款“锦绣江山莺歌燕舞”。

正是这些经历,在我青年时期留下的深深烙印,我对书画公益有着自我理解和执着。更重要的是,作为曾经的军人,始终想着一种报答,有生之年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把吴门书画这种传统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这也许就是一种使命在促动着我,而完成使命的动力,就是努力去做。即使在当下,人们对书画公益有着与过去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还是需要我们重新回归到那个年代,重拾那个不为功利和私欲的人文心态。

我想说明的是,现在赋予书画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越来越被轻视和搁置,继承传统文化,书画是最直接、最形象的。就像老百姓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诚勤睦和善、忠孝勇谦廉”那样熟悉和亲切,可惜这些东西要重回我们身边,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建立信心和勇气,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还流淌在我们血液里,何时流得更通畅只是个时间问题。

听了您的介绍,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现在搞书画公益已经不符潮流,即便去做,也会碰到很多困难,甚至是某种不被理解或歪曲呢?

我们不需要这样悲观。所谓不符潮流,首先要分析一下什么是潮流。目前而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愿望普遍提高,这是主流,那么主流之外,还有各种支流,就像一条河,支流的水少,还能指望主流的水多吗?支流的水是脏的,到了主流一定干净不了。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要从源头治理。而恰恰是,一条河流是由各支流组成,通过流淌,集结到万流归宗。好在不是所有的支流都是污泥浊水,还是有很多没被污染的,已被保护的。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如果人民大众需要书画,那么书画就一定对大众有益,也一定会服务于大众的。你可以看到,那些博人眼球的“行为书画”,不正在被揭露和鞭挞吗?要知道,在自媒体时代,人们以中国书画普遍的审美,是看得清美丑和好坏的。既然看得清,就要说出来,能够站出来说公道话的人,往往不是书画家自身群体,而是懂得艺术、懂得良知的普通大众。他们为什么敢说愿说,就是因为他们实在不能接受丑的东西,他们不怕得罪人,得罪所谓的“同行”。是大众给了社会公义,给了有良知的书画家以勇气,共同携起手来向丑陋斗争。

的确,那些“行为书画”害人不浅。以书法而言,丑陋的作品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违反《文字法》,二是背离传统,三是扭曲汉字败坏书风,四是误导审美贻害青少年,五是装疯卖傻欺世盗名,六是破坏书法美学评价体系。如果说我们今天来推广书画公益,碰到的是这样的一股逆流,我们该退却吗?如果书画艺术的弘扬,被这股逆流所所吓倒,我们哪来勇气与丑恶斗争?

国家已经将书法纳入到中小学学习当中,这也是从源头治理的一个国家行为,当我们的青少年有了自己的审美和观察,有了自己的鉴别和修为,那些牛鬼蛇神、污泥浊水,就无处藏身和泛滥,可以得到明辨和清理。总之美的丑不了,丑的美不了,不用担心正义的事业被困扰、被歪曲。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