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专场细分已经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研究的课题,西泠此次的拍场细分虽然不是第一次,但算得上是做得最细的一次。2009年,西泠拍卖就开始 全国范围内第一场信札拍卖,去年秋拍又首次尝试了“首届外国名人手迹”专场拍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春拍首次尝试“西泠印社首届金石碑帖专场”,在 陈田高看来,“西泠印社首届金石碑帖专场”的开辟有内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在于其秉承了西泠品牌一直强调的金石学脉和公司在古籍善本方面人脉及资源的积 累;外因则是金石碑帖这一收藏门类藏家在扩大,藏品征集量上也在增多,客观因素使其可以从古籍中分离出来。”
作为新专场,他的目光不局限于能否拍出多高的价格,“能否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才是重要的。”
“碑帖收藏本来就是自成体系,它的鉴定及判断标准和古籍既相似也有区别。”对于首届碑帖专场的意义,陈田高向雅昌艺术网记者做了进一步的诠释: “碑帖特别注重原刻和翻刻,原刻石的早期拓本价值很高,翻刻从收藏的角度看意义不太大,古籍当然也讲究原刻,但有些古籍后期经过一些名人的校勘,从文献角 度看可能比原版本要好,但碑帖方面,原石拓本比翻刻拓本好。另外,除一些传世罕见的孤本和稿抄校本之外,大部分的明清刻本都有复本存在,这些复本也有差异 性。但不如拓本明显,同一块碑,不同时期的拓本价值完全不一样,即使同样是两部宋拓,流传到现在拓本的面貌也会相差很大,流传过程中它的装裱、题跋等也会 造成各种差异性,不同拓工拓的不一样,就是同一个拓工两次拓的也不一样。所以,和古籍相较,碑帖拓本更具有唯一性。”
陆丰川十分清晰“细分”的优势:“细分是有道理的,从卖方角度看,不仅便于宣传和展示,也便于引领买家对某个领域的注视,比如买家原来只是参与 竞买古籍,然后关注一点碑帖,当他看到有设立这个专场,拍品也比较全面,就会进行全面的思考,从单件到多件,逐步开启系统性的收藏。”
从现场的反馈来看,也证明了此次专场细分的精准度,买家举牌明确,竞价节奏快,场内多位藏家一举竞得多件拍品,广东一位资深书画藏家就竞得多件 藏品,其转入碑帖领域时间不久,他表示:“恰逢此专场,趁着价格还没抬高,多入手一些。”还有“组队”赶来的上海藏家们,“我们以前玩金铜造像,也关注过 这类藏品(碑帖),但这么集中的专场很少见,我们对这个体系还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底细,所以先来学习。”
细分,将是未来拍卖市场的趋势之一,因为只有细分才能在深度上有挖掘,也才能对藏家更准确定位。对于“细分”是否会造成买家分流的问题,陆丰川表示不担心,
“实际上会促进买家增加,因为会有联动交易的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