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谈清代粉彩“八宝纹”的文化内涵 (组图)

谈清代粉彩“八宝纹”的文化内涵 (组图)

2015-10-15 13:5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整理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八宝纹”原是流传于藏传佛教地区的八种宝物图案,深受藏族僧俗的喜爱。“八宝纹”又有“八吉祥”、“吉祥八宝”、“藏八仙”等多种名称,由八种宝物构成,分别是盘肠、莲花、宝伞、海螺、金轮、华盖、宝罐、金鱼,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自元代始流传入内地,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在工艺美术中格外风行,并成为瓷器装饰中的重要图案之一。

0.jpg

图一:南京博物院藏清干隆斗彩八宝纹盘


一、瓷上“八宝纹”装饰源流概说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大力推崇,“八宝纹”在元代时即已向内地广泛传播,并开始出现在瓷器装饰中。元代龙泉窑青瓷、景德镇枢府瓷、青白瓷、青花瓷中均能见到为数较多的“八宝纹”装饰,尤以元青花“八宝纹”为典型,集中代表着元代瓷上“八宝纹”的艺术水平。元青花“八宝纹”最流行的式样为装饰于变形莲瓣中并形成一圈,形成俗称“八大码”的装饰形式。元代其他种类的瓷上“八宝纹”则多以印花的形式出现,纹饰常显不清晰。

明代时,瓷上“八宝纹”装饰更为流行,主要出现在青花瓷中,分布极为广泛。明代早期永乐、宣德时,宫廷出于馈赠藏族上层人士的目的,御窑厂生产了大量装饰有“八宝纹”的青花瓷,精致美观,而在民窑中,“八宝纹”则绘制草率。明代中期时,青花“八宝纹”依然盛行,与明早期永乐、宣德的靓丽风格相比,此期风格明显趋于淡雅轻盈。经过明中期过渡以后,进入明晚期时,官窑“八宝纹”绘制水平下滑,而民窑“八宝纹”数量激增,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成为“八宝纹”的主体,并大量地与各种其他传统纹饰相组合,形式多样丰富且活泼生动,为清代“八宝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时,藏传佛教被尊为国教,受此影响,瓷上“八宝纹”装饰极为常见,无论是官窑和民窑均大量制作,并且显示出非常高的技艺水平。清代瓷上“八宝纹”装饰形式多样,元明时期即已有的青花“八宝纹”仍大量制作,至康熙时期,五彩“八宝纹”兴起,并成为雍乾时期粉彩“八宝纹”兴盛的基础。雍乾时期,随粉彩的成熟,“八宝纹”在粉彩瓷上大放异彩,并成为清代瓷上“八宝纹”的主要装饰形式,形成典型的清代瓷上“八宝纹”艺术风格。清代还出现了雕塑瓷形式的“八宝”,是模仿藏传佛教“八宝”金属法器而制作,多以粉彩为饰,并施以金彩,富丽堂皇、精美绝伦,成组地供奉于佛堂之中,如紫禁城“梵华楼”中即供奉有一大一小两组“八宝”粉彩瓷雕塑法器。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