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一方面,听到许多拍卖从业人员进行反思后而发出的感慨:中国藏家的在这几年的成长和成熟是迅速的。早几年拍卖行似乎把征集任务完成就万事大吉,而短短几年时间,买家群体因成熟而变得越来越挑剔,拍卖行再像以前那样把货品征集齐了就开始叫卖显然行不通了。形势逼得拍卖行从征集之初,到编书、预展和拍卖,包括市场引导都需做足功课。
在市场调整和藏家不断成长的双重压力之下,拍界开始了一轮反思,开始不断做新的尝试和创新。港地拍行做出的第一反应是向亚洲乃至全球“扩张”:他们倡导区域和品类之间的交叉购买。于是香港拍场,说不同语言的人开始增多,拍品选择上也渐失“中国符号”。而另一边,内地的拍行则在做不同的尝试,在一边力顶级拍品,以确保“票房”不失;同时也在不断挖掘新的品类,一些之前被疏忽的板块,如碑帖、信札。从预展的展示到图录的修订,都力图将现有项目力求更精、更细。随着内地拍卖行的逐渐成熟,香港及内地的拍卖的“两极分化”亦在加大。
香港:向纽约、伦敦看齐
香港佳士得,在不久前举办的秋拍预展首日安排了一场很独特的讲座,“中国买家的无限野心”。记者看到讲座现场火爆异常,听者占满了整个拍卖厅。香港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高逸龙情绪激昂地陈述了中国买家频频出手各类的艺术品的情况,其中不局限于中国艺术,日韩及印象派及战后艺术都有中国买家的身影。早在2015年3月,纽约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总监Lamply就告诉记者,“现在关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的买家依然以欧美为主,俄罗斯也有不少。虽然亚洲买家相较以往开始变得有兴趣了,但目前还不是主流。”然而,当5月纽约印象派及当代艺术春拍结束时,邦瀚斯当代部门的负责人表示,亚洲买家的贡献已占到了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随后不久,中国买家刘益谦以10亿元购藏莫迪里阿尼的名画《侧卧的裸女》一时掀起轩然大波——中国买家在如此快的时间内出手西方顶级艺术让很多市场人士措手不及。佳士得印象派专家何杏淇表示:中国买家在这几年表现出的学习速度是惊人的,昨天还在问毕加索和梵高,今天就开始咨询一些不为中国藏家熟知的艺术家,并表现出相当的兴趣。
因察觉到中国买家的这份“无限野心”,于是港地几家国际拍卖行便开始摩拳擦掌。先呈现印象派和战后艺术,接着添置了装饰艺术和古典大师,几乎每一次的香港拍卖季都会带来西方艺术的预展和私洽,几乎是有增无减。在佳士得秋季拍卖中还特别展现了极其罕有的名师制作的小提琴。从伦敦、纽约,到香港,无论是苏富比还是佳士得,都一直在鼓励跨文化、跨区域的交叉购买。今秋佳士得夜场,很多日韩的买家因飞机误点而迟到,一矣办妥号牌,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往拍卖大厅冲!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对此深有感慨:“这场拍卖给我非常大的一个感触,你把日韩的艺术带了进来,同时也带回了这些地区的买家。我觉得香港目前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往后在这方面应该还要加强。”在主流的艺术门类里,现当代无疑是最容易被用来打破区域壁垒的。中国书画艺术目前还难以担此重任,尚需时日。几乎所有拍卖行都表示,到目前中国书画仍然是中国买家集中度最高的板块。而对于古董而言,情况则不同。因中国古董本是一个国际化的板块,但由于近年来中国买家迅速拉高了其价格,使得这一板块变得更“中国化”,国际拍行普遍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信号。佳士得本次举办亚洲佛教专场,试图在其中加入更宽泛的内容,却不算成功。而苏富比在“当代文人”专场中有意没有体现任何“中国”字样,意也在抹去这一身份认知,而获得世界更多买家的关注。
邦瀚斯亚洲区主席施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看好香港的潜力,因它是世界第三大交易中心,除了伦敦和纽约,就是香港了。目前香港只需凭借中国艺术品的交易量就已经坐上了第三把交椅。邦瀚斯在伦敦有60多个部门,在美国也差不多。但是香港主要就只有一个部门——中国艺术品部,当然还有珠宝、钟表和酒。香港的未来发展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交易中心,就如伦敦、纽约一样。如果说伦敦是欧洲的艺术交易中心,纽约是美洲的交易中心,那么香港则是亚洲的交易中心。香港面对的客户在不久的将来也应该是来自全亚洲的。程寿康(苏富比亚洲区执行总裁)也有相同的认识:“香港起步较纽约、伦敦晚,所以我们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现在感觉到了羽翼稍微丰满起来,未来会与纽约、伦敦进一步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