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内地市场流拍率较高的现象,季涛分析指出:“内地拍卖行因为对市场把握不够准确,本着多多益善、增加买家选择的原则,拍品数量整体很大,就会出现流拍率高的情况。而西方拍卖行,上拍哪件东西前,就大概知道有什么人群会买。另外,内地拍卖行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在创新,但是也会导致流拍率增加,因为大家对于新品的价格没有太大把握。”
现时,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全球所占份额举足轻重。据中拍协发布的报告称,过去十年来,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规模已经足以影响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格局,总体来看,全球范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规模已接近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而中国内地创造成交额仍占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的62.9%。
也正因为受中国内地市场收缩的影响,2015年全球范围内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成交总额降至463.1亿元人民币(含买方佣金),较上年减少9%。
分析指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下跌,中国书画和油画及中国当代艺术板块下滑严重。其中,中国书画包含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及当代书画三大板块),作为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最大的门类,在2015年中国大陆与海外市场均经历了显著下滑。
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于近现代及当代书画板块持续调整,中国书画门类所占市场份额不论在成交额还是在成交数量上均下滑至六年来最低水平。
油画及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的上拍数量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地区都有所下滑。在大陆地区,该门类上拍数量较2014年减少28%,为五年来首次出现收缩。海外地区,该门类上拍数量下降9%,成交率也下调7个百分点,跌至63%,为2011年以来最低值。
结构调整
成交价50万元以下拍品占比96.6%
在市场的“新常态”下,艺术品市场出现较大变化,其中表现之一就是,拍品价位结构出现“两极提升,中位下调”局面。
所谓“两极提升”是指,其中一极:低端市场在迅猛扩大。据中拍协艺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成交价格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拍品数量占比增长至96.6%,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今年春拍,从前10大拍卖行的春拍数据来看,100万元(含)以下成交拍品22401件(套),占比92.53%。这也表明,大众艺术购藏群体在迅速扩大,很多新进场买家进入艺术拍卖市场试水。
针对这一群体的需求,记者发现不少拍卖行甚至大拍卖行也在调整策略,向大众市场倾斜。如广州小雅斋8月20日刚结束的第四期书画拍卖,推出811件拍品,其中无底价拍品近500件,总成交1300万元。据该公司有关人士称,这场拍卖会成交率达到80%,据此计算,平均每件拍品成交价仅2万元。随后,记者翻查该拍卖会纪录,看到该场拍卖会成交最高的作品——岭南画家黎雄才的《风帆图》成交价为71万。同样在本月初举办夏拍的广州精诚所至拍卖行,其重点作品鲍少游《明妃出塞图》,仅以43.7万元成交。
大众市场引起拍卖行急起调整应对的另一表现是,目前很多大拍卖行和拍卖平台都涉足在线艺术拍卖。大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荣宝斋等,均已开设在线拍卖业务,拍卖平台也更多涌现,同时在线拍卖平台之间的投资并购亦在暗涌。
另一提升的市场“极”是超高端,即成交价格在5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拍品,统计年报显示,该市场的数量在2015年同比上年增加超过200%。2016年春拍,1000万元以上拍品,亦由上年春拍的89件(套)上升至137件(套)。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举例称,今年春拍古代书画部分,1000万元以上拍品成交额总计首次超过近现代书画,仅5000万元以上拍品即达6件(套),其中2件(套)成交在1亿元以上。
另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2016春拍季,共有曾巩、宋克、夏圭、吴镇、恽寿平、刘贯道、梅清、蒋廷锡等14位古代书画家刷新个人拍卖纪录。
业内认为,以上种种表现说明,对于顶级藏家来说,在资金紧缩的时候,他们选品更挑剔、谨慎,亦更集中资源购买最高端的精品。“在大势不景时,硬货才更显出其抵抗风险的实力。”
中位下调则是指,50万(含)-500万元间的拍品,在2015年度,这一区间的拍品比重由上年的3.92%下降至3.10%。在今年春拍,十大拍卖行成交的100万-1000万元区间拍品为1672件(套),占比也仅6.91%。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端拍品成交不活跃是整个市场不景气的重要表症,市场是否复苏重要指标之一,就要看中端价格市场的活跃度。该人士建议,拍卖业要花更多精力去调整中端市场,找到适应该区域市场的新需求,重新激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