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朴素淡然的毕沙罗:他让印象派真正成立(组图)

朴素淡然的毕沙罗:他让印象派真正成立(组图)

2017-03-15 09:5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林颐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毕沙罗作品《戴帽的农村少女》

画家们极其沮丧,他们围坐在卡米尔·毕沙罗(1830~1903)家的壁炉前,忿忿不平地抱怨。唯有毕沙罗心平气和,他对同伴们说,不如把这个名称看做是荣誉的奖赏,我们该做的就是把自己对所见事物的感受、印象,画下来。后来,1874年的这次展览被视作印象派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意义非凡。从1874年~1886年间,同样的展览先后举行过八届。但在当时,这些展览在大部分时间里收效甚微,艺术领域和公众对印象派歧见纷纷。画家们亦意见不一,怀疑落寞者有之,改弦更辙者有之,毕沙罗始终是其中最坚定的。他是唯一参加了所有八次展览的画家,他努力不懈地筹建这些展览,最终使得印象主义得到接受并赢得尊敬。

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向来是艺术家的知音。他以《渴望生活》讲述梵高,以《痛苦与狂喜》讲述米开朗基罗,他们疯狂奔腾的、无法驾驭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在斯通的笔端喷涌而出。两部作品都充盈着热烈的气质。或许晚年的心境趋向平和,明悟返璞归真的奥义,斯通的绝笔之作《渴望风流》相较之前那两部艺术家传记,要从容淡然许多,倾向于以朴素的手法展现人物的经历。

米开朗基罗和梵高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是天才,孤僻、古怪、执着,沉浸在自我的世界。毕沙罗的个性没那么鲜明,他温和、宽容、亲切,他的才华在同时代的艺术家群体里也算不上最耀眼。我们如今一旦说起印象派,便孜孜不倦地谈论马奈、莫奈、塞尚等等,但毕沙罗呢?给予他的位置要小得多。我们忽略了毕沙罗。这一次,斯通为什么不再选择那些戏剧冲突强烈的传奇人物呢?如果说梵高传、米开朗基罗传聚焦艺术家的个体命运,那么,《渴望风流》则侧重以毕沙罗牵连起印象派的群像,有着较完整的艺术史整体轮廓。就这个角度,毕沙罗无疑是斯通的最佳人选。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