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杨仁恺:《清明上河图》的流传与收藏(组图)

杨仁恺:《清明上河图》的流传与收藏(组图)

2018-05-30 11:27 文章来源:古籍   作者:杨仁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timg.jpg

以下为《味水轩日记》的记载:

“万历三十七年七月七日,霁,乍凉,夜卧冷簟,小不快。客持张择端文友《清明上河图》见示,有徽宗御书“清明上河图”五字,清劲骨立,如褚法。印盖小玺。绢素沉古,颇多断裂。前段先作沙柳远山,缥缈多致。一牧童骑人物,列肆竞技,老少妍丑,百态毕出矣。卷末细书臣张择端画,织文绫上御书一诗云:“我爱张文友,新图妙入神。尺缣该众艺,采笔尽黎民。始事青青蚤(同早),成年白首新。古今披阅此,如在上河春。“又书赐钱贵妃印、内府宝图长方印。另一粉笺,贞元元年正月上元月日,剡源戴表元一跋。又一古纸,李冠、李巍赋二诗。最后天顺六年二月,大梁岳浚文玑作一画记,指陈画中景物极详。又有水村道人及陆氏五美堂图书二印章,知其曾入陆全卿尚书笥中也。后又有长沙何贞立印,又余姻友沈凤翔超宗二印记。超宗化去五六年矣,其遗物散落殆尽,此卷适触余悲绪耿耿也。《清明上河图》临本,余在京师见有三本,景物布置俱各不同,而俱有意态。当是道君时奉旨,令院中皆自出意作图进御,而以择端为最,供内藏耳。又余昔闻分宜(严嵩)相柄国,需此卷甚急,而此卷在全卿家。全卿已捐馆,夫人雅珍秘之,诸子不得擅窥。至缝置绣枕中,坐卧必偕,无能启者。有甥王姓者,善绘性巧,又善事夫人,从容借阅。夫人不得已,为一发藏。又不欲人有临本,每一出,必屏去笔砚,令王生坐小阁中,静默观之。暮辄餍意而去。如此往来两三月,凡十数番阅,而王生归辄写其腹记,即有成卷。都御史王忬迎分宜旨,悬厚价购此图。王生以临本售八百金,御史不知,遽以献。分宜喜甚,发装潢匠汤姓者易其标识。汤验其赝,索、贿四十金于王,为隐其故。王不信,吝予。因洗刷,露其新伪,严大(左月右无)王,因中之法,致有东市之掺。夫王固功名草草之土士,宜不具鉴,分宜少颇淹雅,晚年富贵已极,搜阅甚多,宜一见了了。而、王生之伪,必藉老匠以发,则临本之功,亦非泛泛者。今临本不知何在,而真者独出,亦有数存乎其间耶?夫书绘本大雅之玩,而溺者至以此倾人之生,谄者至以此媒身之祸,岂清珍之品,本非势焰利波所得借资者耶?所谓卫懿公之鹤,不如嵇、阮之酒。观此,则有癖古之嗜者,不当复媒荣(左月右无)。而都显倨者,亦可推此以逊寒士矣。王生号振齐,亦因此构仇怨,瘐死狱中,或云真本为卫元卿所得,元卿续献之严,伪本乃败。未知的据。 原注:《清明上河图》临本,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六八《清明上河图别本跋》云:“《清明上河图》真赝本,余俱获寓目……(真本)初落墨相(严嵩)家,寻籍入天府,为穆庙所爱,饰以丹青。赝本乃吴人黄彪造,或云得择端稿本加删润,然与真本殊不相类,而亦自工致可念,所乏腕指间力耳,今在家弟(敬美)所。此卷以为择端稿本,似未见择端本者。其所云,于禁烟光景亦不似,第笔势遒逸惊人,虽小粗率,要非近代人所能办。盖与择端同时画院祗候,各图汴河之胜,而有甲乙者也。吾乡好事人遂定为真稿本,而谒彭孔嘉(年)小楷、李文正(东阳)公记、文徽仲(徵明)苏书、吴文定(宽)公跋,则寿承(文彭)、休承(文嘉)以小行代之……然不能断其非则端笔也。”同题又以篇云:“而清明上河一图,历四百年而大显,至劳权相出死构,再损千金之值而后得。咦,亦已甚矣。”王世贞所述未涉其夫被杀与图的关系,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四云:“严嵩以忬愍杨继盛死,衔之。忬子世贞又从继盛游,为之经纪其丧,吊以诗。嵩因深憾忬。严世藩尝求古画于忬,忬以临幅类真者以献。世藩知之,益怒。会滦河之警。鄢懋卿乃以嵩意、为草,授御史方辂,令劾忬。嵩即拟旨逮系。爰书具,刑部尚书郑晓拟谪戍。奏上,竟以边吏陷城律弃市。”《野获编》卷八《严相处王弇州》云:“王弇州为曹郎,故与分宜父子善。然第因乃翁思质忬方总督蓟辽,姑示密亦防其忮,而心甚薄之。每与严世藩宴饮,辄出恶谑悔之,已不能堪。会王弟敬美继登第,分宜呼诸孙切责,以不克负荷诃诮之。世藩益恨王,日谮于父前。分宜遂欲以长史处之,赖徐华亭(阶)力救得免……后分宜因唐荆川(顺之)阅边之疏,讥切思质,再入鄢剑泉懋卿之赞决,遂置思质重辟……当华亭力救弇州时,有问公何必乃尔。则云:此君他日必操史权,能以毛锥杀人。一曳裾不足锢才士,我是以收之。人咸服其知之。”同书卷二《为画致祸》云:“严分宜势炽时,以诸珍宝盈溢,遂及书画骨董雅事。时鄢懋卿以总鹾使江淮。胡宗宪、赵文华以督兵使吴越,各承奉意旨,搜取古玩不遗余力。时传闻有《清明上河图》手卷,宋张择端画,在故相王文恪(鏊)胄君家。其家巨万,难以阿诸动,乃托苏人汤臣这往图之。汤以善装潢知名,客严门下,亦与娄江王死质中丞往还,乃说王购之。王时镇蓟门,即命汤善价求市。既不可得,遂嘱苏人黄彪摹真本应命,黄亦画家高手也。严氏既得此卷,珍为异宝,用以为诸画压卷,置酒会诸贵赏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真发为赝本。严世蕃大渐怒,顿恨中丞,谓有意绐之,祸本自此成。或云即汤姓怨弇州伯仲,自露始末,不知然否。”以文房清玩致成大狱,严氏之罪固当诛,但张择端者,南渡画苑中人,与萧照、刘松年辈比肩,何以声价陡重且为祟如此。”

其二: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说:严嵩权势炽热的时候,家中的奇珍异宝,应有尽有,就开始转向搜集古董字画。其时鄢懋卿总理淮、浙盐政,胡宗宪总督吴、越兵事,他们都是严嵩的党羽,秉承主子的意旨,在江南一带搜罗蒐集古董字画,不遗余力。他们听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已故内阁首辅王鏊的家里,但其家巨富,难以用钱财打动,就找到一个叫汤臣的苏州人想办法。汤是一个装裱匠,在严嵩家里作事,同时与王也有往来,就去鼓动王忬把画买下来。王忬当时镇守蓟门,即命汤出高价求买,仍然不可得,遂找到一个叫黄彪的苏州人临摹了一本,送给了严嵩。严嵩得到这一伪本,视为异宝,大摆筵席宴请王公贵人,在酒酣耳热时,把画拿出来叫大家玩赏,其中有一个人平时十分忌妒王忬,略微听到过黄彪临摹的事,就当着众人面指出是伪本,使严嵩父子当场下不了台,顿时记恨王忬,认为是有意来捉弄他。后来王忬被杀,祸根就在这里。又有一说,是汤姓裱画师怨恨王忬的儿子王世贞、世懋兄弟,是自己有意在严嵩那里露出事情经过的。

其三:清人顾燮公《消夏闻记》上的记载,更为曲折离奇,故事说:太仓王忬家里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道后强行索要,王忬舍不得给,就请一个高手临摹复制一本送去。早先王忬在巡抚两浙时,有一个姓汤的裱画工生活非常困难,王忬很同情他,就带回到自己家中作一些活计,后来又推荐给了严世蕃。当王忬把仿本《清明上河图》送到严家时,恰好汤姓裱画工在旁边,就对严世蕃说:这画我见过,送来的是假的,只要看屋角上麻雀是不是一脚踏两瓦就可以验证。画展开后果如其言,严世蕃心里感到不是滋味,既恨王忬,也看不起姓汤的,再也不重用他。恰好俺答部入寇大同,王忬为蓟、辽总督,严氏党羽鄢懋卿唆使御史方辂弹劾王忬御边无术,王忬就被杀害了。

后严嵩倒台后,家产被抄入宫中,《清明上河图》回到了紫禁城宫中。

到明穆宗时,穆宗不喜欢书画,就常常将宫中所藏的名家名作高价卖给皇亲国戚。成国公朱希忠趁机向皇上上奏要求把《清明上河图》赐赏给他。明穆宗虽然不懂书画,但也知此画为传世珍品,便抬高价格,抵应给他的俸禄,自以为是给朝廷省下了一笔银两,可谁都知道有些珍宝是根本不能用价钱来衡量的。

正在这笔生意要成交时,《清明上河图》却不翼而飞,宫中又传出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小太监将《清明上河图》从内府中偷了出来,他怀揣着画卷走在紫禁城中,由于做贼心虚,慌忙之中将画卷藏在宫殿阶梯中的一个排水孔里以便日后再取,可是天不遂人愿,在当夜就下起了飘泼大雨,而且一下就下了三天三夜。几天后那太监再来取画卷,那画卷已是破旧不堪,画面已模糊不清。此事无实据可查,《清明上河图》失踪案从此就不了了之了。《清明上河图》也就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销声匿迹了。在明人詹景风的《东图书览编》中收入了这个故事。但是我们今天仍能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清明上河图》,而且画卷也完全没有水浸泡过的痕迹。可是为甚麽会出现这样一个在当时广为流传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流传了十几年之后,当《清明上河图》又一次现世,人们才知道《清明上河图》并未被消失匿迹。只是这幅名画上又多了一个名叫冯保的人的笔迹,他为《清明上河图》题上跋序这样写到:

“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宝欤!宜珍藏之。时万历六年(1578),岁在戊寅,仲秋之吉,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监事、司礼监太监、镇阳双林冯保跋。钤印四,侍御清,冯永享收藏书画记,冯保印,永享。”

从他在《清明上河图》上写的题跋来看,写下了一些迥出神品之类赞美此画的文字,再细看也没有说明到此画的来龙去脉,那他究竟是怎麽得到《清明上河图》的呢?这些年《清明上河图》在他手中,他为甚麽不拿出来向人炫耀一番呢?谁人不知道家藏这样一幅名画是光宗耀祖的事呢?但恰恰因为这样他才不能声张,假使是由皇帝赏赐,他在题跋中一定大书特书,某年某月某日大明天子赐《清明上河图》于我,但在冯保的跋序中只字末提。最好的解释是:《清明上河图》被冯保从宫中盗出,为了掩盖他盗画的罪行,编造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最好的掩人耳目的妙计。

太监冯保,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隆庆元年(1567)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神宗即位后,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东厂(明代特有的特务机构),集内外大权于一身,权倾朝野。因与首辅高拱结有私怨,与张居正相结,将高拱罢逐。内倚太后,外侍张居正。穆宗死后,他挟持10岁的万历皇帝,气势甚盛,举朝恶之。且贪婪成性,聚敛无度,家赀极富。冯保与外臣勾结,假传遗诏言“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气势之甚,令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但他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善书法、通乐理,在司礼监时,曾监刻《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在万历六年(1 5 7 8年)冯保终于忍受不住诱惑,自己在图后写下了题跋,称自己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他将《清明上河图》在民间变卖,《清明上河图》又在民间若隐若现。后来,等到张居正死,太后归政,遂遭排挤,谪为奉御,被逐往南京。几年后冯保病死,家产被抄没,才发现他的家产富可敌国。

之后《清明上河图》之上又出现了一个署名为如寿的人的题跋:

“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代无?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 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鹭津如寿。钤印一, 如寿印。”

此处不知此“如寿”为何人,尚待深入研究。

五、乾隆年间的《清图》收藏家——陆费墀、毕沅

1643年在关外数十年的皇太极之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在盛京沈阳即位后,第二年4月明朝降将吴三贵引清兵入关。10月在京师定鼎,号大清,年号顺治。从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王朝较从前的少数民族政权更注重和汉民族的融合,更注重吸收汉民族文化。

陆费墀,清代学者。字丹叔,一字石坚士,号颐斋,晚号吴泾灌叟。浙江桐乡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四库全书,聘用纪昀、陆锡熊、陆费墀等人,当时陆费墀为总校官。书编成后,呈帝观览,因书中有伪谬语,纪昀、陆锡熊和他同被斥责,而他处罚尤重。责令他出资装治、整修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三阁图籍,书面用叶木匣。又因事被处罚以革职,家被抄后,仅留千金以养家眷,余资皆充三馆装治图书之用。旋即忧愤卒。和纪昀合纂有《历代职官表》。工诗文。著有《颐斋赋稿》、《枝荫阁诗文》集。

毕沅从陆费墀购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清代学者、史学家。字秋帆﹐一字纕蘅﹐号弇山﹐因从沈德替学于灵岩山,又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援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毕沅精通经史,旁及语文学、金石学、地理学,并善诗文,一生著作颇丰。“一时名儒,多招至幕府”,著名学者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门下。他在其幕宾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纂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尤其在经学与史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经学方面著有《传经表》、《通经表》等,并撰《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诽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为一种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在史学方面,他最大的成绩是撰修了《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他留下的著作还有其主编的《经训堂丛书》,所撰的有《灵岩山人诗集》、《灵岩山人文集》、《中州金石志》、《河间书画录》、《晋书地理志校注》、《山海经新校注》等。

直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因为乾隆的去世,权臣和珅迅速被扳倒。在嘉庆二年去世的湖广总督毕沅,因为被查出有交结和珅的行为,身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出现在查抄物品中。嘉庆皇帝为了表示对父亲心爱之物的珍重和缅怀,将乾隆平时珍玩的书画器物全部封存。《清明上河图》被珍重地存放在延春阁。乾隆皇帝在有生之年的收藏几乎囊括了天下收藏的最精华部分,可惜也由于各种版本《清明上河图》鱼目混珠,毕生热衷于书画的乾隆皇帝,最终没能在有生之年一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而真迹却在两个大臣之间买卖交易,之后又到了和珅手中。《清明上河图》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被编入《石渠宝笈三编》,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被收藏在紫禁城中。

六、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中国封建历史在清代走到了尽头,清后期长时间的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国同世界的交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已远远落后于世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一次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沉重的打击了封建清王朝。1 9 0 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人民不断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12日,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于是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没有一天间断过,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都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分批盗运到他的父亲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为溥仪买的一所楼房中。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诸多卷,其中有张择端的那幅《清明上河图》真迹,和明代画家仇英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清明上河图》“苏州片”。

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但张勋复辟仅12天就收场了。此时溥仪已为他下一步做了打算,就是留学国外,而留学国外的费用就得来自他手中这些书画。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文物的计划才被迫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龙抬头”的日子(2月24日),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张彪私宅“张园”,《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3月8日,溥仪带着他的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建立伪满洲国登上了皇帝宝座。《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8月13日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三日后,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被俘获,苏联红军将其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溥仪随身携逃的书法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

就这样紫禁城中的宫中所藏的珍宝,有的被“赏”给了溥杰,有的放在了天津租界,有的存放在了长春“小白楼”,有的被遗放在了大栗子沟,而有的在迁徙中毁掉了,更有一大批国宝流失到了国外……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同志,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而在第二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发现一卷残破的画卷,画卷淡设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都是古老的绘画法式,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而复杂。当时,杨仁恺先生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了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于是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

1955年,《清明上河图》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以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图流传表:

1101-1125 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并收入宋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 龙小印(已佚)。

1127 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卷入金国民间。

1186 (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为《清明上河图》提跋。

1260 收入元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

1351杨准从陈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1352 刘汉从杨准处购得,并做题跋。

1365(元) 李祁在《清明上河图》上作了题跋,题跋上记图为静山周氏家

1461 (明)吴宽在《清明上河图》题跋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

1451(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

1515 徐临终时,赠李东阳。

1524 陆完收藏,后严嵩利用《清明上河图》陷害王忬。

1578 入太监冯保之手并作跋。

如寿作跋。

1644 清初陆费墀、毕沅收藏。

1799 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被查抄入清宫。

1921 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清明上河图》盗运出宫,由天津转入长春伪满洲国。

1945 溥仪在通化被截获,存于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后拨交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