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台湾美育的“透过艺术”(组图)

台湾美育的“透过艺术”(组图)

2018-10-19 08:24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小”题“大”做

台湾视觉艺术中的题材,都非常小,而这些小题材,却要通过几节,甚至十几节课时来完成。这里的“小”,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小,不是渺小、微不足道、不重要等等。而是指:最平常化,最生活化,最常见却不容易被重视的小事。而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身边的事,是孩子们能够发现的,并能够从中感觉到乐趣的东西。如:“末日魅塌域”。而往往,孩子们通过小游戏,小科普书籍或者具有幻想题材的绘本,产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末日幸存、生物濒危等等话题,都是孩子们非常好奇的。再如:《乌龟逃走了》、《咻出期待》、《小小鹦鹉要回家》等等,只是看到标题,就足以吸引孩子们关注,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何须再去组织教学?而实际上,这些小题材,在成年人的眼里,都毫无意义,或是很少关注。也许这就是传统教育把美术课当做在“学习艺术”的原因。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把和美术知识相关的题材拿给孩子,主观地告诉孩子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考试,评比,打分等等方式迫使孩子学习,表面上看,孩子掌握了相关的美术知识,可以画一幅看起来很美的画。而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自我认同感却较少。真正值得关注的,便是以孩子的生命体为着眼点,是关注孩子的自主性想法和态度。专注人格特质,真正的艺术教育,是“透过艺术”的教育。

换位思考

本次发表会中的题材里,有很多课例都大胆地尝试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位置的互换。如:《弹珠世界冒险趣》 、《做“字”己,自己做》。适宜的课堂氛围,适宜的学习内容,正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良好的孵化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退位,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开发自己的智慧,这样的艺术学习不只是会自然融合其他的学习领域,更必然会链接其他人生议题。将学习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们探索如何实现目标,如何解决问题,如果做到更好的效果。如何结合生活等等。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知识体系,不同学科领域,也都会不知不觉地被孩子们的需要融入进来。也就不必刻意跨领域统整。而是直接跨越到“人应该怎么活”的思考。也许最后的成果并不是很美观,但是这个过程带来的思维、创造性的锻炼,是不可忽视的。这正是“透过艺术”教育理念的真正魅力。

巧设“题”名

从杭州的“千课万人”的活动中,难道台湾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很淳朴可爱吗?为什么那些单元学习名称都非常有神秘感和情绪感?

通过此行台湾进行课程发布会的学习才发现,原来这也是视觉艺术实践研究中单元活动的设计理念。在每一个题材中,单元名称都隐含着一些有意义的讯息,例如让孩子产生好奇心或兴趣,引起较强的学习动机;或者是引发其丰富的意象和想象空间,使表现的内容因而较丰富,较有创意。孩子们可以连接议题的探讨,诱发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思考。孩子们见到这样的名称,根本不用引导组织,只有好奇心,就足以让孩子们充分投入其中。

而在日常生活中,仅仅是通过“学习艺术” 的课程中,得到的艺术技能,并非每个人都普遍需要。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视觉艺术带给孩子们,更重要的应该是“透过艺术”的教育给智力、审美、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以及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孩子还给孩子,便是释放童心。我们要做的,不单是要教好艺术,而是要教做好一个人。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