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变形与摹仿:传世“斗茶图”系列作品再谈(组图)

变形与摹仿:传世“斗茶图”系列作品再谈(组图)

2018-10-27 09:12 文章来源:《荣宝斋》期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辽代煮水器(上)和明代煮水器(下)对比辽代煮水器(上)和明代煮水器(下)对比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亦有关于斗茶的记录:“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祐七年,亲享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绔,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今吾提瓶支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此非吾君之力欤。夫耕凿食息,终日蒙福而不知为之者,直愚民耳,岂吾辈谓耶,是宜有所记述,以无忘在上者之泽云。”

从上述宋代所记斗茶文字来看,“器”“技”“水”“茶”四种要素缺一不可,且每种要素都有极为明确的要求,如茶器中的建窑“兔毫盏”,惠山的“惠山泉”等,只有将这些因素完美地融合起来,方能彰显斗茶的真谛。

而在明人的笔记中,斗茶活动的内涵和细节出现了些许偏差,造成了后世对斗茶的误解,如明人熊明遇《罗岕茶记》中说:“茶色贵白,然白亦不难,泉清、瓶洁、叶少,水洗,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郁,徒为日食耳。”又如明人屠隆《考槃余事》中:“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明人对斗茶的器具产生了误解,这也就遑论后人精确重现整个斗茶的过程了。

五 图像中的茶具

明代饮茶方式的变化导致器具的转型,并与前代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宋代斗茶的器具是什么样子的呢?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审安老人在书中将各种茶具冠以官职名称,并配白描图,其中汤瓶被称为“汤提点”。从配图中可以看出,“汤提点”的特征比较符合《十六汤品》和《大观茶论》中对汤瓶的要求,并与“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的描写相吻合。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