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互联网时代美育何去何从(组图)

互联网时代美育何去何从(组图)

2019-04-17 15:00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互联网时代美育何去何从在刚刚落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并将其列为2019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这显示出我国政府推进教育技术进步的决心,也为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进步带来了社会的急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人工智能前进的脚步声也越来越响。2016年被人们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将深刻地影响并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一些中外人工智能专家预计,未来20年左右,全球将面临着一次严重的失业危机,很多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因此,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必须要面对严酷的事实:改变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其中就包括美术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祸还是福?这还有待观察和思考。

在我看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给美术教育带来的是福而不是祸。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人工智能所擅长的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行为,能够代替属于智商范畴的工作,却不能够代替需要发挥情商的工作。智商的长处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情商擅长的则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美术教育不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高情商。

其次,即便人工智能能创造出一些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但依然不能代替人工创造出的作品。因为人工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之后,美术界一片哀鸣,“从此绘画死亡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摄影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创作的方向和风格,但终究未能取代绘画。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大生产的推进,使得产品更加标准化,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但也没有完全取代手工艺品的价值,而且在注重个性化的今天,手工艺品的价值更是为社会所重视。所以,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创造美术作品,但是依然不能取代人类用手完成的美术作品。

第三,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动手体验和实践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方式。“用手思考”是与“用脑思考”的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让儿童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用手思考”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在设计时,常常不画设计图,而是直接动手制作石膏模型,通过拿捏、抚摸,不断思考和改进自己的设计。人类的很多创意都是在动手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手的各种动作会刺激大脑的思考。因而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创作,并不能代替孩子动手操作实践所产生的教育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也不能从态度上排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而是要借助其优势,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和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