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搜索: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族少将 将军书法家 代表  

 

  • 孟云飞:书法的千年温情(组图)2021-03-08

    著名书法理论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华民族这片广袤的土地,孕育出了无比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如果说,华夏文明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书法无疑就是这棵树上绚烂的花朵。从殷商时期的含苞待放到两汉、两晋的璀璨绽放,从大唐的严谨浑穆到两宋的意趣横生,从元明清的各有千秋到现当代的再多娇艳……书法,的确是不会凋零的花朵。其花期之久,将伴随汉字到无尽远处;其形态之多,将和日益丰富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字体的变迁及其与书体的区别字体和书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体是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征。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字体,指的是从文字学角度而言,包括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别。其中...

  • 《中国书画五洲行》 国际巡展走进珠海&澳门(组图)2023-12-25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珠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5000年文化史。其中,珠海的香山文化、南粤文化、客家文化等都是珠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珠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珠海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将在"一带一路"...

  • 长城挥毫 激扬文字 ——陈求之长城行为艺术释义(组图)2014-09-01

    陈求之作品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多少年来,在长城内外上演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的动人故事,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歌颂长城的壮美诗篇……     2013年6月12日,激扬文字——中华文明之光交相辉映——陈秋之水墨文字——首届长城(金山岭)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以一种特殊...

  • 书法的美育价值(图)2019-10-22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美育教育。《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人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知荣辱,辨美丑,以臻于至善。达到心灵美,必然需要美育。美育,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其中便有“美感教育”(“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他还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并在对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后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 王裕国山水作品赏析(组图)2018-11-21

    王裕国 (Wang Yu Guo)1955年生于辽宁锦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锦州市工笔画学会会长,现居北京。《大美关东》120×240cm 2017年澄怀味象融神思——王裕国工笔山水画评析山水画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独特载体,以重视精神性和理性的特质,强调主体精神和人格的张扬而又不失对客体对象精神的把握,追求“天人合一”的化境。从南朝宗炳的“澄怀味象”、王微的“明神降之”,到清方士庶的“因心造境”等关于山水画的画理画论,均主张作为创作主体的山水画家不应局限在具体的物象之上,应该在对山水之“形”的体认中介入寄托人的主观精神的山水之“性”, 化物象以心象...

  •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2014-05-23

    《十月》杂志祝勇专栏《故宫的风花雪月》第三篇《张择端的春天之旅》已刊出,全文如下: 一 张著没有经历过60年前的那场大雪,但是当他慢慢将手中的那幅长达5米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展开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或许会闪现出那场把历史涂改得面目全非的大雪。《宋史》后来对它的描述是“天地晦冥”,“大雪,盈三尺不止”[1]。靖康元年闰十一月,浓重的雪幕,裹藏不住金国军团黑色的身影和密集的马蹄声。那时的汴河已经封冻,反射着迷离的辉光,金军的马蹄踏在上面,发出清脆而整齐的回响。这声响在空旷的冰面上传出很远,在宋朝首都的宫殿里发出响亮的回音,让人恐惧到了骨髓。对于习惯...

  • 新水墨的跨界表达—“悦遊”娄正纲个展今日美术馆开幕(多图)2012-08-06

      2012年8月5日,“悦遊——娄正纲个展”在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该展将于8月5日至26日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娄正纲近些年来创作的新作《和合》,《自然》系列作品,她将今日美术馆主展厅空间进行特别改造,为观众搭建一座观看并体验娄正纲艺术世界的“桥梁”。   悦遊而上,换个角度看作品 影像、装置、综合材料已成为当代艺术表现的常规手法,在水墨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墨与影像、装置等艺术形式结合的跨界表达也变得越来越多。艺术家娄正纲也在不断的寻求突破和转变,实现传统水墨艺...

  • 挖掘2012年秋拍市场中的未来明珠2012-11-26

    文/本刊记者  王宁 很长时间以来,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流一直被绘画类(书画、油画)和文物古董类所占据,多数内地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将上述两类物品看做用以支撑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顶梁柱。但伴随着全球性经济环境的不景气,致使金融领域对于艺术品的收藏陷入低迷,内地艺术品市场原本火爆的书画以及当代艺术市场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自今年春拍开始的内地艺术品市场整体调整将这一低迷气氛进一步加剧,这也让本就因“关税”事件而人心惶惶的国内艺术界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加之一向被认定为内地艺术品市场风向标的香港拍卖市场,在今年的秋拍中,由中国当代艺术担当主演的香港苏富比秋拍遭遇...

  • 家书里的家史国史(图)2015-02-12

    家书  一封家书,其实记录着人们的思念与感情。曾几何时,家书关系到许多人的命运转折。这或许就是家书身后所蕴含的意义。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家书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但是对于80后以及80后之前的人们来说,家书,就是家族史的见证者。  一封家书改变了阎崇年的人生  1983年6月的某一天,即将在张店兴学街小学毕业的赵秋唐,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封家书。  赵秋唐的家书是寄给远在济南务农的父亲,随家书一起寄出去的,还有赵秋唐的小学毕业照。  很快的,赵秋唐收到了父亲的回信,在回信里,父亲表扬了他,并且鼓励他继续(好好)读书学习。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说真的,寄出去的和收到的...

  • 蒋介石一表人才的老照片(图)2013-04-01

  • 红星阁将军书画院挥毫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组图)2013-12-27

    徐波秘书长主持笔会一超摄   人民美术网讯 (特约记者彭一超) 在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

  • 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开展(组图)2020-09-04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正式对外展出《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这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个全面反映上海14年抗战历史过程的主题展览。此次主题展以上海人民的抗战精神为主线,从“全国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侵华日军法西斯暴行的重创地、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要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基地、抗战文化的发祥地、国际互助的桥梁和纽带、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7个部分,以呐喊、炼狱、硬土、堡垒、怒吼、同盟、凯歌为题,再现上海抗战的峥嵘岁月,讲述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变换雕塑“怒吼”,在不同视角下的两个...

  •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组图)2014-08-06

    李文培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水墨与京剧热成为传统精神还魂的两大艺术形势。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唱腔优美、抑扬顿挫、角色众多,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作为国粹之一,吸引了不少画家为之梦牵魂绕,从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的《京腔十三绝》开始,在中国历经一百多年时间,“京剧”和“水墨”两大国粹,随着时间的沉淀而碰撞出中国独特美学意趣。有着40年国家京剧院美术设计工作经历的李文培,正是一位长期致力于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京剧人物的画家。    近日,&...

  • 回顾与展望 中国文化艺术之路(组图)2019-01-03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艺术大展”中,观众与唐代颜鲁公书法北宋苏轼《寒食帖》局部北宋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一 重振中国文化主体性最近,我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现代交锋丛书”之一的《达尔文与基要主义》。读了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金吾伦为这套丛书写的序及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的汉译前言,还有译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增一的导读。这些当代学界菁英,用心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书,多么可贵。因为中国崛起,出版事业空前发达,西方学说中译、出版,沛然如江海之盛,中国读者,正逢千古难得的良机。但我忽然有所惊觉。我不是要讨论这本书,只是它触发我忽然看清四十年来我们中国的文化...

  • 回顾与展望 中国文化艺术之路(组图)2019-01-02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艺术大展”中,观众与唐代颜鲁公书法北宋苏轼《寒食帖》局部北宋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一 重振中国文化主体性最近,我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现代交锋丛书”之一的《达尔文与基要主义》。读了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金吾伦为这套丛书写的序及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的汉译前言,还有译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增一的导读。这些当代学界菁英,用心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书,多么可贵。因为中国崛起,出版事业空前发达,西方学说中译、出版,沛然如江海之盛,中国读者,正逢千古难得的良机。但我忽然有所惊觉。我不是要讨论这本书,只是它触发我忽然看清四十年来我们中国的文化...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