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大美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家经典推介:画家陈来国

大美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家经典推介:画家陈来国

2025-05-07 14:38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d9ppq5msc2dgdaiqfk.jpg

【艺术简历】

陈来国,湖南宁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d9ppqxp4rfi2etmzxo.jpg

《绿荫》124×244cm


铮铮铁笔树风骨 奇崛峭拔墨精神

——我对国画山水创作中精神境界的实践与思考

引言

中国山水画历经千年积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延续传统笔墨精神,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我多年来艺术探索的重要命题。我的创作以树为切入点,试图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寻找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将从“传统笔墨的当代承续、艺术语言的创新探索、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三个维度,结合我的创作实践,探讨国画山水精神境界的构建路径。

 d9pprfbkmn3qgpq4sz.jpg

《家园》97×180cm


一、传统笔墨的当代承续

中国画的笔墨不仅是技法,更是精神载体。我自幼习画,临摹宋元经典,尤其对李成、郭熙的寒林气象情有独钟。他们的“蟹爪枝”“鹿角枝”以刚劲的线条勾勒出树木的筋骨,赋予画面凛然之气。在我的《大岳雄风》系列的国画创作中,我尝试在传统树法的基础上,融入金石篆刻的笔意,使枝干更具铮铮铁骨之感。

 d9pprtmwgfsarhepcc.jpg

《正气歌》193×230cm


(一)皴法的融合与转化

传统山水画中,皴法承载着山石树木的质感与气韵。我深入研究“解索皴”、“披麻皴”、“荷叶皴”等经典技法,并在实践中结合现代视觉经验进行调整。例如,在国画创作《铁骨雄风》中,我以散锋皴擦表现树皮的沧桑感,同时注重凝重感,使画面既具传统笔墨的书写性,又富有当代视觉张力。

  d9ppsvh6uitnz9po86.jpg

《清风明月》193×230cm


(二)书法用笔的渗透

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我在创作中,注重线在画面上的重要性。线,能体现力量感,骨感,且显精神。所以我在用线时,起、行、收、提按和转折间,常以篆隶笔法入画,追求“屋漏痕”、“折钗股”般的线条质感。这种用笔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骨力,也使作品在形式上与传统文脉紧密相连。

 d9ppt7rewcza1xikuy.jpg

《大岳之风》145×360cm


(三)墨色的层次与呼应

传统水墨讲究“墨分五色”,我在创作中尤其注重墨色的叠加与渗透。通过积墨、破墨等技法,使树木的肌理既厚重又通透,如国画创作《正气歌》中的古树表现,墨色层层渲染,既保留宋画的严谨结构,又赋予其现代水墨的流动感,同时讲究墨色的浓淡干枯湿间的呼应关系,使其画面的墨色有节奏,有韵律,有变化,又统一。

 d9ppud7tkhb08iyxs8.jpg

《虬熵》124×244cm


二、艺术语言的创新探索

坚守传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要在理解其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我的创新探索主要体现在构图、空间处理和材料实验三个方面。

(一)构图的突破性尝试

传统山水画中,树木多作为配景,而我将其作为主体,甚至采用极端视角强化视觉冲击力。例如国画创作《清风明月》采用俯视构图,使树冠如云层般铺展,形成强烈的平面构成感;而在国画创作《生机》时,则运用仰视视角,让枝干如擎天柱般撑满画面,赋予树木纪念碑式的崇高感。

 d9ppuj9jtn0gzunawg.jpg

《绿色家园》124×156cm 


(二)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

中国画表现讲究“计白当黑”,根据画面需要有时又实景虚画,虚景实画,来营造情境意境,达到画面的空间之美。我在创作中尝试将这一理念推向极致。在国画创作《绿色家园》中,前景的树木以实笔刻画,背景的村落则以淡墨虚化,形成虚实交错的节奏感。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气韵生动”,又符合当代视觉审美。

 d9ppurew1kootijccv.jpg

《大岳之风》193×230cm


(三)材料与技法的实验

为拓展水墨的表现力,我尝试在生宣、熟宣、皮纸等不同材质上作画,并探索泼墨、冲墨等偶然性技法。在国画创作《大岳之风》中,我利用水墨的自然渗化,使树与树之间的边界若隐若现,营造出朦胧而深邃的意境。

 d9ppv0eehg8ptjfxgs.jpg

《铁骨雄风》193×230cm


三、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

中国画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在我的创作中,树木不仅是自然物象,更被赋予象征意义,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

(一)树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古树历经风雨,年轮中刻录着时间的故事。在国画创作《生生不息》中,我将千年古树与新芽并置,象征文明的传承与新生。盘根错节的根系,隐喻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而枝头的新绿,则代表传统在当代的延续。

 d9ppvhkj7vqxe5iu2w.jpg

《风骨》110×190cm


(二)生态意识的融入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的创作也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如在国画创作《家园》时,以苍劲的古树与现代化建筑并置,探讨传统与当代的共生关系。画面中的树木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态文明的见证者。

 d9ppvy924hdke6nwqm.jpg

《绿树成荫》97×180cm


(三)写意精神的坚守

无论形式如何创新,中国画的灵魂始终在于“写意”。在国画创作《风骨》中,我以奔放的笔触表现风中摇曳的树木,不求形似,但求神完气足。这种“得意忘形”的境界,正是中国画最珍贵的传统。

 d9ppwaazzgufddr0jr.jpg

《风雨同柯》124×244cm


结语:守正创新的艺术之路

回顾我的中国画创作历程,总是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敬畏之心扎根传统,以开放的态度面向未来。中国画的发展,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求新。唯有深入理解笔墨的精神内核,并以中国画图式表达中国式的哲学思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对中国画的创作中,以树为题材的创作,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它们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是时代的回声。

未来,我将继续耕耘笔墨,提升自己的绘画思想,在丹青世界里探索更深远的精神境界。


责任编辑:一凡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