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陈来国,湖南宁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绿荫》124×244cm
——我对国画山水创作中精神境界的实践与思考
引言
中国山水画历经千年积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延续传统笔墨精神,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我多年来艺术探索的重要命题。我的创作以树为切入点,试图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寻找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将从“传统笔墨的当代承续、艺术语言的创新探索、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三个维度,结合我的创作实践,探讨国画山水精神境界的构建路径。
《家园》97×180cm
一、传统笔墨的当代承续
中国画的笔墨不仅是技法,更是精神载体。我自幼习画,临摹宋元经典,尤其对李成、郭熙的寒林气象情有独钟。他们的“蟹爪枝”“鹿角枝”以刚劲的线条勾勒出树木的筋骨,赋予画面凛然之气。在我的《大岳雄风》系列的国画创作中,我尝试在传统树法的基础上,融入金石篆刻的笔意,使枝干更具铮铮铁骨之感。
《正气歌》193×230cm
(一)皴法的融合与转化
传统山水画中,皴法承载着山石树木的质感与气韵。我深入研究“解索皴”、“披麻皴”、“荷叶皴”等经典技法,并在实践中结合现代视觉经验进行调整。例如,在国画创作《铁骨雄风》中,我以散锋皴擦表现树皮的沧桑感,同时注重凝重感,使画面既具传统笔墨的书写性,又富有当代视觉张力。
《清风明月》193×230cm
(二)书法用笔的渗透
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我在创作中,注重线在画面上的重要性。线,能体现力量感,骨感,且显精神。所以我在用线时,起、行、收、提按和转折间,常以篆隶笔法入画,追求“屋漏痕”、“折钗股”般的线条质感。这种用笔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骨力,也使作品在形式上与传统文脉紧密相连。
《大岳之风》145×360cm
(三)墨色的层次与呼应
传统水墨讲究“墨分五色”,我在创作中尤其注重墨色的叠加与渗透。通过积墨、破墨等技法,使树木的肌理既厚重又通透,如国画创作《正气歌》中的古树表现,墨色层层渲染,既保留宋画的严谨结构,又赋予其现代水墨的流动感,同时讲究墨色的浓淡干枯湿间的呼应关系,使其画面的墨色有节奏,有韵律,有变化,又统一。
《虬熵》124×244cm
二、艺术语言的创新探索
坚守传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要在理解其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我的创新探索主要体现在构图、空间处理和材料实验三个方面。
(一)构图的突破性尝试
传统山水画中,树木多作为配景,而我将其作为主体,甚至采用极端视角强化视觉冲击力。例如国画创作《清风明月》采用俯视构图,使树冠如云层般铺展,形成强烈的平面构成感;而在国画创作《生机》时,则运用仰视视角,让枝干如擎天柱般撑满画面,赋予树木纪念碑式的崇高感。
《绿色家园》124×156cm
(二)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
中国画表现讲究“计白当黑”,根据画面需要有时又实景虚画,虚景实画,来营造情境意境,达到画面的空间之美。我在创作中尝试将这一理念推向极致。在国画创作《绿色家园》中,前景的树木以实笔刻画,背景的村落则以淡墨虚化,形成虚实交错的节奏感。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气韵生动”,又符合当代视觉审美。
《大岳之风》193×230cm
(三)材料与技法的实验
为拓展水墨的表现力,我尝试在生宣、熟宣、皮纸等不同材质上作画,并探索泼墨、冲墨等偶然性技法。在国画创作《大岳之风》中,我利用水墨的自然渗化,使树与树之间的边界若隐若现,营造出朦胧而深邃的意境。
《铁骨雄风》193×230cm
三、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
中国画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在我的创作中,树木不仅是自然物象,更被赋予象征意义,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
(一)树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古树历经风雨,年轮中刻录着时间的故事。在国画创作《生生不息》中,我将千年古树与新芽并置,象征文明的传承与新生。盘根错节的根系,隐喻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而枝头的新绿,则代表传统在当代的延续。
《风骨》110×190cm
(二)生态意识的融入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的创作也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如在国画创作《家园》时,以苍劲的古树与现代化建筑并置,探讨传统与当代的共生关系。画面中的树木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态文明的见证者。
《绿树成荫》97×180cm
(三)写意精神的坚守
无论形式如何创新,中国画的灵魂始终在于“写意”。在国画创作《风骨》中,我以奔放的笔触表现风中摇曳的树木,不求形似,但求神完气足。这种“得意忘形”的境界,正是中国画最珍贵的传统。
《风雨同柯》124×244cm
结语:守正创新的艺术之路
回顾我的中国画创作历程,总是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敬畏之心扎根传统,以开放的态度面向未来。中国画的发展,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求新。唯有深入理解笔墨的精神内核,并以中国画图式表达中国式的哲学思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对中国画的创作中,以树为题材的创作,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它们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是时代的回声。
未来,我将继续耕耘笔墨,提升自己的绘画思想,在丹青世界里探索更深远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