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新时代水彩画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水彩画的传承与发展

2024-02-29 11:20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张婷婷/策划  应金飞/学术主持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下中国水彩画发展之我见

□ 杨大伟

之所以用这么简单的题目,是因为对于水彩发展大的构架及当下的创作,我们应该给予一种朴素诚恳的态度,需要沉下来分析当下水彩画的问题。

现状

中国水彩画曾经的教学写生和写实是练习与创作的主要模式,因此,题材比较偏重于静物、风景、人物。近年来,水彩画家逐渐摆脱了画种作为教学手段对创作产生的束缚,以更开放的面貌实现了水彩画从教学手段向独立画种的有益转化,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拓宽了水彩画艺术的边界。

从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画单列展区以来,作品的题材、风格面貌和画幅尺寸限度也不断变革,水彩队伍渐渐壮大,艺术水平显著提高。就水彩画发展而言,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当下,水彩创作的写意与写实分流逐渐被打破,即便是写实风格也出现了分化。一部分画家虽然采用写实手法,但已侧重对生命状态的探究和对历史文化精神的表达,如陈坚、陈流、长海等。也有一部分画家偏向于更为主观地带有某种文化策略的写实,如应金飞、陈勇劲、赵龙等。有些画家则通过视角转换使作品形成新的面貌,如王晓林、王绍波等表现出对普通人与物精神的尊重,梁宇、陆庆龙等表现乡野的自然存在状态。他们虽然观念各异,却都延伸了写实的边界。


陈勇劲 山河故塬 水彩画 180cm×️150cm 2019年

带有写意性与表现性的水彩创作也有拓展。如骆献跃、赵云龙、周刚等较好地表现出线条、笔触、色彩的节奏,将水与色融合后的偶然变换成一种主观创作的必然。也有画家将观念与水彩画相链接,寻觅象征性、观念性的语言开拓,如祝彦春、黄亚奇等对艺术表现生成了不同的内化语言转换,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传统水彩画的认知范畴。有一些画家的风景、静物题材吸收了水墨画及民间美术等形式形成的写意性水彩,如牛广德、王涌、宋朝等。


周刚 早班矿工 水彩画 150cm×105cm 2021年

其他具有实验意识相对年轻的画家,如康海涛、白露洋、邓涵等,无论是观念性还是表现性,都显现出一定的精神价值,折射出未来水彩绘画的诸多可能性。


许海刚 亮宝节上的人们 水彩画 156cm×️150cm 2014年

由此看来,中国水彩已具备了大画种的主体特征。许多作品中水彩画已不局限于技法或形式,甚而成为艺术品类型及艺术品品质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水彩正经历一个观念与创造力被不断激发的时代。艺术观念与创造力、新的艺术实践与水彩艺术理论构建等多元生态,已成为中国水彩艺术秩序再建与自我再发现的有力支撑。再建是很重要的,再建就是重新认识,重新认识就是否定固有的认识。再建意味着再有新发现、再有新的空间可争取。

问题

当下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长期以来水彩画以小画种的思维认知给其地位与发展造成了一定限制;二是水彩画在人文思想、学术研究、积极介入社会和时代等各方面仍然缺乏突出表现,在教育、展览与市场机制等方面也有不足。

殷双喜曾经针对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表示,中国水彩画长期以来缺乏积极参与社会重大事件的意识,在“伤痕美术”“85美术新潮”等重大艺术思潮中难觅踪影,在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市场领域中一直处于消极状态。因此,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对当代社会中的敏感问题和重大事件作出回应,是当代水彩画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其创作和发展的问题之一。

美术史中的优秀作品无一不包含文化历史元素。比如说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境况,还折射出了画中每个人的情绪,至今仍有专家学者不断通过其中的各种信息研究其文化历史内涵。所以,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的元素之一,文化基因贯穿其始终,因而真正可以称之为艺术品的,自然应是以文化为基础赋予艺术价值的作品。如此看,中国当代水彩画若要摆脱发展迟缓以及社会认知度低的处境,必须加强文化历史责任感。

我们虽然不缺乏水彩画家,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水彩艺术家。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对文化的思考不够,艺术创作的生长常常在下意识之中,并没有认真思考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也缺乏对自身的审视,这样就不会清楚自己的创作在当下所处的位置及价值所在。在信息化的图像时代,一切都变得扁平化,通过图片的感性判断有时会消解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力,学会思考和面对尤为重要。

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史,而是意识和观念的变化史。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一样隐于水彩绘画艺术中,适时而应的当代性也是时代变迁、文化发展在观念上的诉求。所以说,当代意识对水彩的介入,不仅是艺术发展之使然,也是当下人们的求思、求变、求发展的根本。

还有一点,绘画若仅仅是为了人的视网膜经济,虽然说明作品有一定功效,但非常有限。真正优秀的艺术品可以触及人的心灵,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触动,作品和观者之间也会产生某种内在交流。实际上,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视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故交重遇。

建议

第一,言说空间的开拓。在视觉审美向度以外,将环境及历史文化的体验等置入绘画,使绘画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掘不同向度的审美经验,从而感悟更广的空间。时下,仍有很多水彩画家在过度技术化中沉浸,制约了个体艺术语言的形成。只有加强体系化的理论建构与支撑,才可以避免创作肤浅化和表象化。

第二,用新的艺术观念推动中国水彩画创作。当代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指与实践有关的水彩画艺术观念及相应的艺术形态,是艺术家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自我重新审视的状态。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解决重技术、薄意识、艺术表现语言滞后等问题。

第三,互动语境下的再创造。创作者应更多地关注人与绘画、人与社会环境、绘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使作品逐步生成一个内在的审美秩序和系统,而不是就作品说作品,应该是作者、作品、环境、观者构成一个有机的互动语境下的再创造。

第四,守本与创新并重。民族化不是一种外壳,更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雄浑的文化品格,是一种审美理想,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理念。所以说,片面追求水彩艺术的民族化是肤浅的,只有把握时代精神挖掘思想深度,才能使水彩艺术的中国气质走向纵深,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审视。

第五,回到最初的观看。读图时代要强调回到最初视觉的观看。水彩绘画提升了自身的品格,观众也可以从观看中得到文化品格的提升。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品格提高,更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提炼与文化品质的提升。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