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以古开今:简论孙过庭《书谱》对王羲之的创造性诠释

以古开今:简论孙过庭《书谱》对王羲之的创造性诠释

2025-03-13 10:4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历史维度中的理论自觉

在古今之辩中,孙过庭展现出清醒的历史意识。"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论断,既承认书法风格的历时性演变,又坚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发展原则。这种辩证思维使他对王羲之的推崇超越了简单的复古主义。通过分析钟繇、张芝与王羲之的承继关系,他建立起动态的书法史观。

对南朝书论的批判性继承,在"四贤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孙过庭既接受"子敬之不及逸少"的价值判断,又通过"专精小劣"的具体分析消解了其中的门户之见。他将庾肩吾《书品》中的品第体系转化为风格分析,使传统书论完成了从价值评判向美学分析的转型。

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体现在"执术驭篇"的方法论上。孙过庭虽以王羲之为典范,却主张"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的创作自由。这种"法度-超越"的辩证思维,为后世书法发展预留了广阔空间。他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确立为终极目标,使技法体系最终服务于艺术表现。

在初唐文化重构的历史语境中,孙过庭对王羲之的推崇本质上是一场静默的理论革命。他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诠释,既维系了书法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又为唐代书法开辟了新的理论维度。这种"托古改制"的智慧,使《书谱》成为连接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的关键纽带。当我们重读这部书论经典时,不应简单视之为对王羲之的礼赞,而应看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理论自觉——在传统重负下寻求突破,在法度建构中守护灵性,这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