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是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持续散发着独特魅力,并与后来者展开深刻对话的存在。而李德哲教授的墨竹作品,恰似在传统与创新的维度间,与郑板桥的墨竹进行着一场意味深长的跨时空对话,而李德哲的“三独艺术观” 与竹子所象征的“高风亮节”,则成为这场对话中最动人的音符。
先观李德哲的《墨竹》,墨竹以浓淡干湿之墨韵跃然纸上。从先生的“三独艺术观”来看“独立的艺术思想”,突破了传统墨竹画的范式。其用笔豪放洒脱,既有中锋的挺拔,又有侧锋的灵动。竹叶的勾勒以疾涩相间的笔触,写出竹叶的疏密与向背,每一笔都饱含着力量与情感,似在诉说着竹子坚韧的生命力。这种独特的用笔方式不同于传统文人画中相对规整、含蓄的用笔,更具现代艺术的张力与表现力。
李德哲更是大胆创新巧妙地运用泼墨、破墨等技法,让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渗化,形成丰富的层次与变化。竹干处浓墨与淡墨相互交融,既表现出竹干的质感与立体感,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意境。那些不经意间的墨点飞溅,看似随意,实则是艺术家有意为之,它们如同跳动的音符,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这是李德哲独特艺术语言的有力彰显,是他在传统墨竹画基础上的创新突破。
再看“独立的人文关怀”。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高风亮节”的象征,李德哲笔下的墨竹,更是将这种人文精神进一步升华。画面中的竹子傲然挺立,虽无艳丽之色,却以其坚韧不屈的姿态,传达出一种独立不倚的人格魅力。这与画家个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李教授借墨竹抒发自己对高尚品格的向往与坚守,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以艺术为载体,呼唤着独立人格精神的回归。这种精神的注入让先生的墨竹不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独到的审美境界”也是李德哲“三独艺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墨竹作品,在构图上别具匠心。画面中竹子的布局,既有传统绘画的对称与均衡之美,又打破了完全规整的格局,营造出一种疏密得当、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留白之处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是竹子生长的广袤天地,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感受到一种空灵而悠远的意境。这种审美境界融合了东方传统美学的神韵与现代审美意识,体现了李德哲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
将李德哲的墨竹与郑板桥的竹画相比较,会发现二者既有传承,又有差异。郑板桥的竹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理论,将竹子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用笔简洁明快,以瘦劲的线条勾勒竹叶,展现出竹子的挺拔与秀逸。在郑氏的笔下竹子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其高尚品格与人生态度的寄托。
郑板桥的竹画用笔相对较为规整,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规范。郑氏以书法入画,竹叶的笔法如同写“个”字、“介”字,具有很强的程式性。而李德哲的墨竹用笔更加自由奔放,突破了传统程式的束缚,更强调个性的表达。李教授将现代艺术的构成意识融入其中,让笔墨在画面中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风貌。
在人格精神的传达上郑板桥一生坎坷,借竹抒发自己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的墨竹作品中有着一种愤懑不平之气,却又不失文人的风骨。李德哲所处的时代不同,先生的墨竹所传达的独立人格精神,更多的是在现代社会多元化语境下,对个体价值的坚守与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二者对竹子所象征的“高风亮节”的推崇却是一脉相承的,都通过竹画这一艺术形式,传递出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与赞美。
在审美境界方面,郑板桥的竹画多营造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画面简洁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而李德哲的墨竹在继承传统审美神韵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先生通过大胆的笔墨运用与独特的构图方式,营造出一种既具东方神韵又具现代感的审美境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李德哲的墨竹作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三独艺术观”理论进行的创新探索。李德哲与郑板桥的墨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都以竹子为载体,深刻地诠释了“高风亮节”的精神内涵。正如本人所言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在不断地与经典对话中完成的。李德哲通过对传统笔墨的深入研究,与郑板桥等前辈艺术家进行对话,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墨竹这一传统艺术绘画体裁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德哲的墨竹作品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提醒我们传统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对传统的深入挖掘与创新表达,我们能够在艺术作品中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同时展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李德哲以墨竹为媒,将他的“三独艺术观”与竹子的“高风亮节”完美融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既具传统韵味又具现代魅力的艺术画卷,让我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在精神层面得到滋养与启迪,在艺术的长河中追寻那永恒的墨韵竹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