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孟云飞:李白《上阳台帖》书法艺术的历史定位与美学解析

孟云飞:李白《上阳台帖》书法艺术的历史定位与美学解析

2025-04-29 14:1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宋徽宗于卷前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

(二)点画形态:力度与韵律的二元统一

深入分析《上阳台帖》的点画形态,可以发现其线条质量具有明显的"骨肉相济"特征。以"高"字为例,上部点画坚实如铁,下部横折刚劲有力,整体结构挺拔而不失灵动,恰如杜甫评李白诗所谓"笔落惊风雨"的视觉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线条的处理,"老"字长撇一波三折,"笔"字末竖挺拔舒展,均能在保持力度的同时展现线条的韵律美,这种能力反映了书写者高超的控笔技巧与审美素养。

在点画的粗细对比方面,李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意识。"万"字上部细如游丝,下部重若崩云;"台"字起笔轻灵,收笔厚重,这种极端的对比手法在初唐书风中极为罕见,却与李白诗歌中大开大合的艺术风格高度一致。与欧阳询《梦奠帖》、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等初唐典范相比,《上阳台帖》的点画更富戏剧性变化,少了几分法度约束,多了几分个性张扬,这或许正是盛唐气象在书法领域的典型表现。

从点画的取势来看,《上阳台帖》明显受到王献之"外拓"笔法的影响。"千"、"可"等字的纵向笔画多呈向外拓展之势,形成宽博的体势;而"十"、"八"等字的横画则多取上仰姿态,增强字形的动感。这种取势方式与颜真卿成熟期书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盛唐书法审美由初唐的"内擫"向"外拓"转变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处理点画关系时,常有意打破常规,如"阳"字右半部的撇画反常地向右上方挑起,与下部形成张力,这种处理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展现了艺术家高超的形式创造力。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