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于卷后题跋
二、《上阳台帖》的结体与章法特征
(一)单字结构:奇正相生的空间营构
《上阳台帖》的单字结构呈现出"奇正相生"的鲜明特点。整体观察,每个单字都保持着基本的平衡稳定,符合唐楷对结构的基本要求;但细究每个字的部件组合,又可发现诸多打破常规的处理方式。如"物"字左低右高,"牛"旁刻意缩小,"勿"部夸张放大,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象"字下部"豕"的弧线向右拓展,几乎超出常规结字的安全范围,却因左边部件的紧凑处理而获得新的平衡。这种结字方法不同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严谨精确,也不同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平和雍容,而是展现出一种"看似不稳实则平衡"的高级结构感,与李白诗歌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象创造如出一辙。
在单字的重心处理上,李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偏好。统计帖中所有单字的重心位置,可以发现多数略偏左上,如"高"、"长"等字,这种处理使字形在稳重中蕴含动势。更有意思的是"千"、"非"等字的重心明显上提,下部留出大量空白,形成"上密下疏"的特殊效果,这种大胆的空间分配方式在唐代书法中极为罕见,却奇妙地呼应了唐代壁画中常见的"吴带当风"式构图,反映了盛唐艺术共通的审美追求。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均衡稳定的结字相比,《上阳台帖》的结构更具表现性与个性色彩。
部件之间的呼应关系是《上阳台帖》结字的另一亮点。"清"字三点水形态各异却气脉相连,"壮"字左右两部分似离似合,笔断意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字上部"耂"与下部"匕"的顾盼关系,上部向右下倾斜,下部向左上挑起,形成动态平衡。这种部件关系的处理方式超越了简单的对称平衡,进入了"阴阳相生"的高级阶段,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上阳台帖》的结字显然已经达到了"险绝"与"平正"辩证统一的高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