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孟云飞:李白《上阳台帖》书法艺术的历史定位与美学解析

孟云飞:李白《上阳台帖》书法艺术的历史定位与美学解析

2025-04-29 14:1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元代大收藏家张晏(元大德至延祐年间)所藏,钤印鉴数方,并书跋

三、《上阳台帖》的美学意蕴与历史定位

(一)诗书合一的艺术境界

《上阳台帖》最显著的美学特质在于其实现了诗歌意境与书法形式的完美统一。帖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壮阔意象,通过跌宕起伏的笔墨语言得到了视觉化呈现。具体分析,"山"字稳重厚实,如磐石奠基;"高"字纵向伸展,似孤峰耸峙;"水"字婉转流动,类江河奔涌;"长"字横向舒展,像平川延伸。这种文字内容与视觉形式的对应关系,绝非简单的象形模拟,而是更深层的意境通感,体现了中国艺术"书画同源"的美学理念。宋代黄庭坚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此语用来形容《上阳台帖》的书风亦十分贴切。

从艺术创作心理角度考察,《上阳台帖》明显属于"兴会淋漓"的即兴创作类型。观察帖中墨色由浓到淡的自然变化,笔势由稳到急的逐渐加速,可以还原出李白书写时情绪不断高涨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最后落款"太白"二字,笔势飞动,意气纵横,恰如杜甫描写李白作诗时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状态。这种创作状态下的书法作品,超越了单纯技法表现的层面,进入了"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化境。元代张晏在题跋中称此帖"飘飘然有凌云之志",正是对这种创作境界的准确感知。

《上阳台帖》还体现了唐代文人"三绝"(诗、书、画)修养的理想融合。虽然此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绘画作品,但其空间构成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山高水长"四字如远景,"物象千万"如中景,"太白"落款如近景,形成深远的空间层次。更值得注意的是笔墨的浓淡枯湿变化,产生了类似水墨画的渲染效果,如"壮"字的飞白恰似山石的皴法,"可"字的浓墨犹如树木的点苔。这种书法中的绘画性表现,预示着后世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发展方向。宋代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在《上阳台帖》中已可找到先声。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