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口述南怀瑾丨赵乐强:南先生是我生命中的燃灯塔

口述南怀瑾丨赵乐强:南先生是我生命中的燃灯塔

2025-07-07 13:25 文章来源:国际儒联和合书院 温州南怀瑾书院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编者按

《万里无云万里天——口述南怀瑾》是温州南怀瑾人文公益基金会、温州南怀瑾书院编辑出版的首部有关南怀瑾先生的口述史。本书通过三十余位南师亲友、学生弟子口述实录,展示了南师的家国情怀、大师风范。本书于2022年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出版。应广大读者要求,在温州南怀瑾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逐篇刊发,以飨读者。

今日刊发赵乐强先生口述文章。

图片

赵乐强,1955 年 10 月出生,浙江省乐清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兼任中国夏承焘研究会(筹)常务副会长、乐清市三禾文化俱乐部荣誉主席。曾任乐清市柳市镇党委书记、虹桥镇党委书记、乐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乐清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著有《走读运河》《家山杨梅红了:赵乐强诗词选》,主编《南怀瑾故园书》《西乡旧事》《蓉竹斋丛编:云谷书品(四卷)》,编著《历代诗人咏乐清》。

约访时,一听说采访是与南怀瑾有关,赵乐强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在温州乐清市三禾文化俱乐部里进行,俱乐部里至今挂着南怀瑾的亲笔题词“三禾读书”,格外醒目。赵乐强说,他和俱乐部成员始终记得南怀瑾先生生前的教诲,“为文化努力下去”。

2009 年,时任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赵乐强首次去太湖大学堂,拜访家乡前辈南怀瑾。两人第一次见面,赵乐强不谈其他,只介绍了乐清“三禾文化俱乐部”和“三禾读书社”,一百多人坚持读经典,读《论语别裁》,这一下子对上了南怀瑾的心思。这一见,也从此牵起了南怀瑾与家乡新的联系。

此后多年,赵乐强说,他是南先生家乡来的人,带去了一些安慰和温暖,南怀瑾向别人介绍他时,总是亲昵地称他为“乡老弟”。“先生虽望不见家乡,我却是他的乡愁。老人需要有人去懂他,也需要有他喜欢的认可”。

“古有王十朋,今有南怀瑾,于乐清这是两座高耸入云的丰碑。”赵乐强说道。

以家乡人名义拜访结缘

记:您与南怀瑾先生交往甚深,请问您是怎么和他结缘的?

赵:我对他是仰慕已久,我一直认为他是伟大的乡贤。乐清出了这么一位名满天下的人,是乐清的地方之光。我经常说,在乐清,古有王十朋,今有南怀瑾。乐清史上最辉煌在南宋,南宋出了个王十朋。九百年之后,乐清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出了个南怀瑾。

他是乡贤,我是这个乡的人大常委会主任,理当去拜访他,当面向他表达尊敬和仰慕之情。于是我联系了他的长孙南品锋,经南品锋他们帮忙,得到南先生同意,就去了。

记:还记得你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吗?

赵:应该是在 2009 年吧。很多人一起去的,南先生的长孙南品锋、侄孙南品强,还有翁垟街道的书记等,我们是以家乡人的名义去看望南先生的。

第一次见面是在晚上,在“人民公社”大食堂里一起吃饭。可能因为平时客人多,吃饭的人多,所以南先生把大小餐厅戏称作“人民公社”大食堂。那晚,南先生坐在主位,让我坐在他的对面,方便说话。他不喝酒,但桌上有酒,一把锡打的酒壶,装着黄酒。南先生也劝酒,说大家多喝点多喝点,那么远来一趟不容易。

那时他已经 91 岁了。我向他报告了“三禾文化俱乐部”的筹建及其理念。我对南先生说,乐清这些年富起来了,从偏隅一角的一个沿海农业小县,经过几十年奋斗,已成一个闻名遐迩的工业城市,但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地方,富起来还要贵起来。我说富和贵是两个概念,由富到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乐清已经觉悟了,已经在做了。“三禾文化俱乐部”的宗旨就是“由富而贵,以文化之”,而且俱乐部的组成人员也很有趣。

他问:“怎么个有趣法?”我说:“拉了一批不搞文化的企业家搞文化。”南先生说:“这个好,古时候有个酸文人的说法,有钱了,就不会酸了。”我还说了一句话,“企业因文化而更有魅力,文化因企业而更有活力”,把南先生说笑了。他笑得很开心,说“这是个大进步”。

他问了我“三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我解释说原来是一班文化朋友的“三喝”,喝茶、喝酒、喝墨水,说着玩的。后来要成立俱乐部,便正儿八经起来,将“三喝”改成“三禾”,禾苗有灵性有活力又平常。这三禾,一呢扎根土地,从传统中来,不浮不躁;二乃承接时代的阳光雨露,日也长夜也长;三是取“和”之谐音,为和谐服务。

我还和南先生讲,现在乐清的后生子弟很上进,近两年来有一百多人坚持读经典,读他的著作。南先生听后很感动,说“替乐清人骄傲”。他说,乐清应该重文化,不能光向钱看,还希望我能认清楚一个方向,不管做不做官,都要为文化努力下去。

中间还有个很感动人的情节,我报告完“三禾”的情况后,南先生从座位上慢慢地站起来,作了个揖,抬起头时,眼角挂着泪花,说“想不到乐清还有这么好的事”。

这一幕,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诚惶诚恐得很,也羞愧得很。一个名满天下、满腹经纶,为中华文化奉献和努力毕生的老人,这头一低,我等可是无地自容。

我很少失眠,那天却几乎彻夜无眠。我踏着月光的清辉,在太湖大学堂转了好几个圈,以至保安都过来问长问短的。我和他们说,我在读南先生,读了还在悟。

那一夜,我似乎懂了他。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