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大匠之门"齐派传承作品展聚焦文脉延续

"大匠之门"齐派传承作品展聚焦文脉延续

2025-07-25 14:49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媒体支持

《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网》

《中华网》《中宏网》《人民美术网》

《中国文艺新闻网》《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

前言

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遵循着"师古人、师造化、师我心"的创作法则。在这一绵延千年的文脉传承中,齐白石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开创了现代中国画的新境界。他以"大匠"自居,不仅是对自身艺术追求的准确定位,更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崇高礼赞。本次展览以齐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通过系统梳理从齐白石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展现了一个艺术流派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齐派艺术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开放包容的传承体系。展览精心梳理了齐白石与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王雪涛等弟子的师承关系,通过对比展示,凸显了"同门异趣"的艺术现象。李可染创造性地将齐白石的笔墨精神融入山水创作,开创了沉雄浑厚的"李家山水";李苦禅在大写意花鸟中注入金石韵味,形成了刚健雄强的个人风格;王雪涛则在继承师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清新雅致的没骨花卉。观众可直观展现艺术传承中的变与不变。这种"和而不同"的传承方式,正是齐派艺术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当代艺术语境下,齐派艺术正焕发新的生机。新一代艺术家们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推动着这一传统艺术流派的当代转型。他们或探索水墨语言的新表现,或尝试跨媒介的艺术实验,或重新诠释传统美学理念,在继承齐派艺术精神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征。这些探索不仅拓展了齐派艺术的表现空间,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面临着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通过本次展览,我们深切感受到齐派艺术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既体现在老一辈艺术家对传统的坚守,也反映在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新探索中。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辩证统一,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齐白石的艺术精神,更全面地认识齐派艺术的发展脉络,从而推动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更是我们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所在。

 

01 李可染

李可染最以画山水而著称,然亦颇擅人物,亦喜画牛。受水牛的力量、性情所感染,他把画室名为「师牛堂」。牛,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畜力,任劳任怨,自然倍觉亲近,正如李可染自题「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素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

前有唐人韩晃工笔《五牛图》笔墨稳健,造型准确,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后有留学欧洲的吴作人所画牦牛亦是解剖结构、透视准确的基础上用墨,而李可染之水墨写意《五牛图》则另辟蹊径,淡墨勾勒晕染出牛的躯干和形体,用浓墨点画出眼睛和蹄子,虽貌似笨拙,但是宁拙毋巧,牛的憨厚可靠之性表露无遗,又与画上自题相得益彰,均有一股质朴之气。在《五牛图》中,画家聊聊数笔画出的水牛悠然自得,充满生机。画中题识描述水牛的众多优点:力气大、勤劳、低调、对人类有很大功用。这些称颂表现出画家对水牛的珍爱。题识字字雄健有力,当中深含古拙意味,由此可知此画乃李可染晚年达到其艺途高峰时所作。存世的李可染五牛图十分罕见,此画实乃其代表作。

此画创作于1985年,是年李可染在其《水牛赞图》中云:「回忆当年郭老与吾同住在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吾始画牛。」故其画牛应始于1940年代,而诸如此画,以五牛或九牛组合的构图样式则出现在其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中。李可染对牛有特殊的感情,不惟其童年时期村居生活的印象,金刚坡时期农民房中近距离的观察,甚至在1980年将其画室易名为「师牛堂」,可染最为注重的还是牛的精神象征,诚如此画中的题跋,是画家不厌其烦重复的语句,亦成为其艺术人生的座右铭。

画中五牛各具神态,妙趣横生。牛的造型简练概括,以水墨层次和韵致的变化写出牛的结构和质感,准确而精到,尤其是脊椎处以重墨留白的方式体现出牛的倔强性格,牛鼻处水气氤氲的感觉,为可染对牛独有的体味,小牛则纯以淡墨写出,憨厚可爱,愈发衬托出老牛的苍老刚硬。上方题跋占去画面过半,其排列组合方式及朴茂沈实的用笔增加了画面整体行气的连贯性,亦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书写意味和抽象美感。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

纯厚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

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李可染  五牛图  137×67cm

野老春耕歇,溪儿晚牧过。

夕阳牛背笛,强似饭牛歌。

李可染  牧牛图  68×37cm

 

02 李苦禅

 

李苦禅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有特色。有豪放,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风格,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他用自己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艺术形象。

李苦禅先生认为 ,最值得研究的正宗的书法艺术有三大类,书家字,作家字与画家字。他解释道:凡下笔有传续,笔笔有出处者,常云某某人是写颜(鲁公)的,写柳(公权)的,既是书家字。而作家字则不因习帖摹碑的功力所成,乃因其高度文化修养所致,古人所云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之理使其内在修养自然流于笔端,于是下笔自然不俗,如苏东坡书法既是。至于画家字乃不拘一格之体式,虽其习帖摹碑功力有素,诗文史哲修养裕如,但往往临纸挥毫之际,只缘情之所系,使其书有画意,画含书趣,若水乳交融又因时而异,诚乃中国书坛中最富生机与发展前景的品种。先生斯言,可谓掷地有声,千载不易。

李苦禅先生的字,如李逵挥斧,鲁莽有力,又似巨浪冲天,气势阔大,一些字的落墨行笔收锋处,还如飞瀑横陈,高岩坠地,此时迸珠溅玉,地动山摇之势足以骇人心神,撼人魂魄。苦禅先生的字,真真当得起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句诗。

李苦禅先生常写的两句话有介绍的必要。第一句:书为心画,随缘成迹。艺术表现的工具越是简单,越能更准确的体现出创作者的心绪情怀。书法就是这么一种艺术。书为心画,说明书法是心灵的语言,亦说明它的直接,不经过太多的过程,便直达心灵,或直接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因外物的触发,或内心的波动,突然兴致骤起,想要临纸挥毫,一吐心怀的时候,用笔表达了自己的心曲,这一系列的成因到完整的记录下来的过程,便是随缘成迹。因为缘,不确定,不可求,缘到,不请自来,缘灭,求亦无益。所以一幅作品有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可以说是辨别好坏作品的一个标准。也说明了好作品可遇不可求。不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好作品必然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或者真实流露。

第二句: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我只是心有所感,只能简单的说几句话外话。对于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写不好字,便画不好画,但可以画不好画,能写好字,从这点上来说画画比写字难,所以说书至画为高度。如果一个人既写的好字,又画的好画,他此时的字,着了画意,必然大变。通俗讲则是,给字增加了一种图画美。而这种书趣与画意统一之后的书法,高于书,亦高于画,在书画领域可以说已达顶峰,因此说画至书为极则。 

李苦禅画花鸟,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不是对自然物象客观的描摹,是凝练后创造。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李苦禅的画幅越大越能自由挥洒。李苦禅晚年的作品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

李苦禅绘画选材独特, 经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为题材作画。如《教子学飞翔》图,画了依附在老鹰背上、跃跃欲飞的鹰雏。方形眼眶,斧形的利嘴,强调鹰与雏的相对。斜三角的整体造型,向上飞去的整体动态。李苦禅画鹰多为“静态”的鹰,多为蹲视姿态。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李苦禅  东坡词句  85×52cm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李苦禅  书法对联  138×35cm*2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李苦禅  牡丹  51.5×51cm 


03 齐良迟

齐良迟,字子长,1921年生于湖南湘潭,著名画家,系齐白石第四子。十岁起在其父指导下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二十四岁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继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后遵周恩来嘱托,辞职专门侍奉白石老人并研习“齐派”绘画艺术。

擅画花鸟鱼虫,作品题材广泛,讲究情趣,笔墨生动,富有民族气息。亦擅诗文、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出版有《怎样画螃蟹》、《怎样画雏鸡》、《怎样画虾》等书。

齐良迟先生是齐白石四子,他积70余载孜孜以求,在诗、书、画、印等方面成就显著。其诗词言情言志,语意深长;其书法气势不凡,柔中有刚;其画作笔墨精妙,美不胜收;其篆刻奇崛多姿,健劲有力。

齐良迟先生的书法也是在父亲的亲自教诲下学得的,其书法集柳公权、李北海、郑板桥、金农及其父亲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艺风格。齐良迟先生同他父亲一样,在诗、书、画及篆刻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造诣。

齐良迟以深厚的西画根底转攻国画,其特点是以没骨点垛作装饰性构图,用笔沉静,力量、速度大体平均,其韵律主要依靠物象不同的色彩、形状的组合而获得体现,而少有轻重疾徐、顿挫转折的节奏变化。花叶缤纷烂漫,而格调文静娟秀,为传统画法中所未见,又能为雅俗所共赏,洵艺苑之奇葩、玉台之清品,尤以小幅更为精到。

齐良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继承了老父亲的衣钵,在他其他的国画作品当中,都可以感受到那种熟悉的“齐家秘方”味儿来,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强大的齐家基因吧”擅画花鸟鱼虫,作品题材广泛,讲究情趣,笔墨生动,富有民族气息。 

金猴奋棒玉羊腾,大海扬波旭日升。

千里雪飘歌盛世,一枝梅舞笑春风。

齐良迟   多寿  123×71cm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齐良迟   春晓  84×28cm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齐良迟   益寿  120×52cm 

落花飞舞红如火,

蚕蛾吐丝织锦绣。

齐良迟  虫趣图(扇面)

 

04 齐良巳

齐良巳的花鸟画首先给人的感受是其生动鲜活的形态。他笔下的草虫,得到家里真传,造型准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画面增添了十足的趣味。花朵则娇艳欲滴,花瓣的纹理细腻清晰,色彩的过渡自然而和谐。他对花鸟形态的精准把握,源于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的写生功底。

在笔墨运用上,齐良巳有着独特的风格。他的笔触刚柔并济,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墨色浓淡干湿恰到好处,既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又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色彩方面,齐良巳的花鸟画并非追求浓艳华丽,而是注重色彩的和谐与自然。他善于运用浓烈的色调,营造出对比强烈的画面氛围。即便是描绘鲜艳的花朵,他也能通过色彩的搭配使其不显得艳俗,反而透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

构图上,齐良巳常常采用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布局。他懂得留白的妙处,通过画面的虚实对比,突出主体,引导观者的视线聚焦于画面的重点。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也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齐良巳的花鸟画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他通过花鸟的形象,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内心的温暖和力量。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齐良巳  花鸟  96cm×50cm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齐良巳   花卉四条屏  135×16cm*4

 

05 陈大羽

 

陈大羽先生擅长大写意花鸟画,山水,书法,篆刻。其篆刻艺术起初追秦索汉,后又受到齐白石印风的印象,制印巧拙相济,遒劲有力,痛快淋漓别具一格。被后来人称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大羽先生擅长花鸟,山水画,尤其精爱公鸡,驰名中外,被誉为“画鸡大师”。齐白石老人曾这样评价大羽:“赵(之谦)吴(昌硕)之后,独见陈君”。

陈大羽先生长期攻研碑体铭文,并参合了怀素、王铎以及吴、齐等名家书风,在篆体和行草上既见传统,又见性格,书风豪迈沉雄,气势纵横驰骋,结体巧拙相济,笔线遒劲有力,书画金石相得益彰,合为整体精神。

在陈大羽的大写意花鸟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画的鸡。可以说,“画鸡”代表了他大写意绘画的最高成就。陈大羽画鸡,得益于恩师齐白石的鼓励和指导。当年,他呈一件《雄鸡图》请齐白石教正,大师看后赞赏有加,预言陈大羽必将名扬天下。为了画好鸡,陈大羽曾画过习作上万张。他通过扎实的苦练,不懈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民间素有“白石虾虫悲鸿马,可染水牛黄胄驴、苦禅老鹰大羽鸡”的说法,可见人们对陈大羽艺术的肯定。

陈大羽笔下的雄鸡图,生动传神,气势磅礴。他运用大写意的手法,将雄鸡的羽毛、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画面中的雄鸡,或昂首挺胸,或引吭高歌,无不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色彩运用上,陈大羽巧妙地将墨色与红色相结合,使画面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他的雄鸡图,既有齐白石大师的影子,又独具个人风格,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在陈大羽笔下雄鸡桀骜的瞳孔里,倒映着千年中国画的突围之路。那些看似狂放的破笔散锋,实则是将徐渭的癫狂、八大的孤傲、吴昌硕的金石气熔铸再造。当文人雅趣遭遇民间艺术的朴拙生机,催生出既保持写意格调又充满生命张力的新型美学范式。这种"宁拙毋巧"的创作观,恰似一剂唤醒民族艺术基因的强心针,让水墨传统在当代焕发原始野性的生命力。

陈大羽的菊花作品,笔墨语言雄浑老辣,达到了极为自由和纯粹的境界。他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形成墨彩相撞相融的强烈效果,使得画面充满了视觉张力。同时,他的笔触苍劲有力,线条流畅自然,将菊花的坚韧与柔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陈大羽深知大写意花鸟画需要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支撑。因此,他的菊花作品不仅画技高超,还融入了诗词的意境和篆刻的韵味。他的书法豪迈沉雄,气势纵横驰骋,与画作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精神。

陈大羽的菊花作品还体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他一改传统写意文人画温文儒雅的气质,代之以豪放的个性风格和雄强的时代特征。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笔墨语言上,更体现在他对菊花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表现上。他通过菊花这一题材,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傲霜斗雪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正是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的写照。

当齐白石挥毫写下“有此画鸡之天份,天下人自有眼福”,当民间流传“苦禅老鹰大羽鸡”的赞誉,陈大羽笔下的雄鸡早已超越禽鸟的范畴,成为跨越时代的东方美学图腾。这位“一代画鸡宗师”用毕生心血,将雄鸡的桀骜与昂扬,熔铸成中国画坛最锋利的金石之音! 

长春

陈大羽   长春  69×42cm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陈大羽   凌霜傲雪  99×49cm

万物复苏心意纯,期待黎明梦想臻。

清净早晨墨韵浓,天地安宁画屏丰。

陈大羽   酣歌黎明  69×68cm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陈大羽  荷花  94×51cm

 

06 王雪涛

王雪涛是近现代著名的花鸟画家,京津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王雪涛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借鉴西方对物写生法,笔下的花卉、草虫、禽鸟形多姿,摆脱了既定程式,因此他的花鸟形象结构准确,动态逼真,摆脱了空洞单调的模拟风。他在笔墨勾画的同时,适当强调赋色的明艳,将艳色与墨色映衬在一起,提高了色彩明度,刻画出大自然的生机和花卉之娇艳,在布局上的巧于安排,笔法讲究变化,也增加了作品的巧致和丰富性表现。王雪涛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积极表现与时俱进的审美,从而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卓有影响的花鸟画家。王雪涛继承宋元花鸟传统,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种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越。主张创新为主抒己之情,学先人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善于灵巧多变笔墨,以墨显色,摆脱僵化程式,创造灵妙清新雅俗风格。其牡丹的画法独树一格,娇艳而不媚俗。

绿草成茵一径幽,芳园日晚罢春游。

海棠如雨啼花鸟,似怨东风白了头。

王雪涛  花鸟  99×35cm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王雪涛  牡丹双挖  46×34cm*2


 07 娄师白

娄师白自幼热爱绘画,他14岁起拜齐白石为师,在齐白石家中学习传统技艺长达25年之久。齐白石对娄师白影响深远,因此娄师白先生作品有齐白石风格,为“齐派”重要传承人。他从齐白石那里汲取了无尽的养分,从题材选取到意境营造,从笔墨运用到构图布局。

娄师白在艺术道路不断追求,他在继承齐白石绘画特色基础之上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的艺术风格,其作品鲜艳中透着淡雅,没有丝毫俗艳气息。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葱茏热烈之感。

娄师白绘画题材广泛,花鸟禽兽、翎毛草虫、山水人物均有造诣。并且能诗善刻,称得上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绘画技艺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他的画明朗、清新、简练,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娄师白  香远益清  192×50cm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娄师白  灵枝逸鸟  51×28cm

首戴冠者,文也;

足搏距者,武也;

敌在前敢斗者,勇也;

见食相告者,仁也;

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娄师白  大吉利  136×68cm

 

08 许麟庐

许麟庐的画风在白石画风基础上,又研习了青藤、八大、扬州八怪、吴昌硕诸家画法,博采众长,同时吸收了石涛、朱耷等历代名家的笔墨技法,并创造性地融入了民间艺术和京剧艺术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艺术创作上主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强调创新和个性表达。其画作以大写意花鸟画见长,作品色彩艳丽而不俗气,笔墨灵动,给人以愉悦感。书法方面,他的行草书章法严谨,气韵生动,笔势奔放,他又是著名的古今书画鉴赏家。

麟庐在画鹰时,继承并发展了齐白石等前辈的艺术风格,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他的鹰画作品,笔墨酣畅淋漓,神形兼备,既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又富有现代感。许麟庐善于运用大写意的手法,通过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鹰的雄姿和神韵,使画面充满生机和动感。

许麟庐善于运用干湿、浓淡、虚实等笔墨手法,营造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和质感。在描绘鹰的羽毛时,他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使羽毛呈现出立体感和光泽感。同时,他还通过留白和渲染等手法,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深远感。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许麟庐  题怀素上人草书  93×52cm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许麟庐  鹰  132×67cm

 

09 卢光照

卢光照笃志艺术探索,苦心耕耘,深得“齐派”大写意之精华,且吸收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人之笔墨精髓,丰富和发展了“齐派”艺术,成为中国花鸟画大写意的代表之一,更无愧于白石老人亲赠的“吾贤过我”之赞誉。

卢光照认为,笔墨技法在国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笔墨技法不好的画是经不起看的。中国画的气派藏于线条的功力之中,特别是花鸟画,要一气呵成,画后不能再改,稍动一笔就会弄巧成拙。

他的艺术正如他的人格一般,不落尘俗,品位甚高。他强调艺术性和创造性,不求形似,重心灵描写及内在的神韵。落笔重如泰山,苍劲古崛,造型生动,色彩单纯明快,对比效果强烈,达到了“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崔子范 卢光照(合作)  花鸟  99×47cm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卢光照  花鸟  128×41cm

 

10 梅兰芳

 梅兰芳的梅花色彩调和,常以墨干衬托猩红花瓣,或以淡彩渲染,形成“古艳浓烈而不失雅致”的独特风格。例如,其墨梅作品以松秀明丽的笔触勾勒枝干,花瓣设色或浓烈如朝霞,或淡雅如烟云,既传递出梅花的傲骨,又暗含“暗香浮动”的诗意。这种色彩运用与其戏曲服装设计一脉相承,均追求“既符合表演要求又具有美感”的视觉效果。

梅兰芳的梅花色彩调和,常以墨干衬托猩红花瓣,或以淡彩渲染,形成“古艳浓烈而不失雅致”的独特风格。其墨梅作品以松秀明丽的笔触勾勒枝干,花瓣设色或浓烈如朝霞,或淡雅如烟云,既传递出梅花的傲骨,又暗含“暗香浮动”的诗意。这种色彩运用与其戏曲服装设计一脉相承,均追求“既符合表演要求又具有美感”的视觉效果。

梅兰芳认为,梅花不仅是自然花卉,更是人生哲学的载体。他曾在画作中题款:“最重要的东西人人都有,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却是一朵小小的梅花。”这句话揭示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态度——以梅花为镜,保持“淡如秋水、儒雅单纯”的品格,在喧嚣中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坚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兰芳  向暖一支开  53×32cm

 

11 王铸九

王铸九深得齐白石真传,其大写意花鸟画以“笔墨老辣恣纵”著称。他继承了齐派“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髓,同时融入个人对物象的独特理解。例如,他笔下的葫芦既保留齐白石“憨态可掬”的趣味,又通过墨色浓淡变化赋予其苍劲浑厚的质感,形成“浑朴凝厚、笔笔送到”的艺术特色。

在传统题材基础上,王铸九注重从自然中挖掘新意。他常以南国花木、田间作物入画,如将藤萝花、萝卜、白菜等日常所见之物升华为艺术语言,既体现“心系自然”的创作理念,也拓展了大写意花鸟的表现范围。这种“以小见大”的题材选择,使他的作品兼具生活气息与文人意趣。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王铸九坚持“中西画拉开距离”的观点,强调中国画的独立审美价值。他的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可通过“化古出新”实现现代转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铸九  松岩雄姿  128×41cm

 

12 崔子范

综观崔子范的画作,它象是一首散发着浓烈乡土气息的田园诗,它又象一步纯朴动听的交响乐。他在取材上多以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农村常见的花卉、鱼虫、禽鸟和蔬果。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始终保持着对大自然充满着浓厚的感情,他对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浸透着他的爱。件件作品都透露出纯朴的天真情趣和生动的意境。崔子范近年的作品,风格愈见纯朴、浑厚,意境和技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崔子范在画面色彩处理上,或浓或重,或淡泊,但都可与墨色融为一体,鲜艳浓重与墨色形成了了对比,灰白淡薄与墨色成为衬托。特别是那些浓墨重复渲染所使用的淡颜色,不但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同时也使画面具有了现代彩感。

崔子范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都显出朴素而憨厚的品格,又略带几分幽默和稚气,具有很浓的人情味和人格化。不论画的是金鱼、青蛙、猫、丹顶鹤,还是荷花、牡丹、鸡冠花等,都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稚拙感”,他通过艺术的夸张,凝重,古拙的笔墨,塑造了一个个颇有点愣头愣脑的憨厚的小生命,表现了她们可爱的“稚气”和活泼的生命力。他画面中的“拙”,不是呆板,而是拙中藏巧的拙。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崔子范  双鱼  71×39cm

 

13 齐秉声

齐秉声自幼受齐白石亲授,10岁时获祖父赐印章“白石第十二孙”与“齐秉声”,奠定其艺术身份。其创作深得齐派写意精髓,笔法老辣、泼墨大胆,作品神趣充盈,既保留了齐白石“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写生传统,又融入个人对物象的独特理解。他对花鸟虫鱼的刻画,既注重外形精准,又通过墨色浓淡变化传递神韵,形成“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齐秉声老师的这件作品。从画面的构图来看,寿桃作为画面的主体,被精心安排在框里,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寿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自古以来,寿桃就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寿桃是西王母所种的蟠桃,食之可以延年益寿。因此,作品中的寿桃元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人们追求长寿、美好生活的美好祝愿。此外,寿桃与树枝和叶子的黑色墨水勾勒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寿桃的形象,也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黑色与红色的搭配也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使得整幅画更加和谐统一。 

瑶台珍果久闻名,灵异延年通吉亨。

幸有悟空盗仙种,萱堂献寿促春荣。

齐秉声  大寿  72×44cm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