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文化新观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千年石窟瑰宝如何永续流传?

文化新观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千年石窟瑰宝如何永续流传?

2025-08-29 11:12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湛菲、袁月明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23年8月3日,在敦煌莫高窟正在保护修缮的第55窟内,文保工作者对现场模拟试块进行对比测试。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如何做好预防性保护?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带来了新的实践做法。莫高窟的洞窟外设有隔离门,营造出内外环境差异,构成保护作用。研究发现,这道门的密闭性、通风性对微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研究人员对隔离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造,做出了样板门。

“现在,我们把它安装在西千佛洞,经过一年测试,效果非常良好。预防性保护,都要落到具体措施上来。”苏伯民说。

人们今天看到的云冈石窟,已饱经1500年沧桑。然而,目前的研究数据大多来自近二三十年对石窟风化的检测和监测。能不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了解石窟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认识过去的风化历程,对于未来石窟风化发展的预测极其重要。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黄继忠的研究思路是:梳理云冈石窟近百年不同时期的历史图像,在此基础上设计深度学习框架,实现基于文物历史图像的典型风化特征自动识别。

“通过1939年和2019年的图像对比,我们发现修复区域外的裂隙问题仍然需要重点关注;雕刻纹理清晰度降低不少,风化还是非常快的。”黄继忠说。

自然灾害也是石窟寺屹立千年的考验。日本文化财防灾中心主任高妻洋成建议,修复因灾受损的历史遗迹还要从减灾角度考虑。即使决定不干预以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也需要考虑安排今后灾害发生时减轻损害的措施,使其在灾后比之前更能抵御灾害。

保护本体的同时,越来越多石窟文物正在实现“数字永生”。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藏经洞”海量数字化成果开放上线,龙门石窟研究院运用3D打印成功修复石窟坍塌窟檐,大足石刻研究院通过实景扫描和精细建模将石刻造像呈现于数字世界……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千年瑰宝“在云端”永续流传。

“通过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石窟寺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赓续传承、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说。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