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学书贵在“取法乎上”

学书贵在“取法乎上”

2025-09-10 10:37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龙藏寺碑(局部)

我的体会,初学临帖,重在得体。初次临写时,可能会先发现帖的大概特征和一些明显的特点。随着一步步深入临习,有些隐性的特点才会一点点被察觉。就这样,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每临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这才是最好的临习。如果条件允许,选高质量的字帖,墨色层次清楚,否则临习者要发现其中的技法秘密则难乎其难,会直接降低学习效率。

书法之“势”有内外之分。外在的势指笔势(点画的动态、力感),字势(单字的动态、力感)以及整篇书作的形势、气势。内在的势指书写者的手法、手势,是书家的挥写状态。临帖重在通过分析书法外在表象之势,寻得隐在其后的手法之势。单字是构成书法作品的基本单元,练习单字是初学者的主要任务。要把每一个单字都当作一个生命体,其最基本的生命特征就是要有动感,也就是说要形成一定的字势。字的形和势是共生关系,形有了势就出来了,有势就有动感,有动感,这个字就活泼动人。把每个字写出生命意味是书家必须培养的能力。可见就临帖而言,对字势的掌握是比对字形的掌握更高级的追求。

临帖的下一步是明理,即掌握结字和笔法等蕴藏在书法里面的一切规律和道理。书法的形是一个变数,比如王羲之《兰亭序》里面有二十一个“之”字,个个不一样,说明在微观上,字形变化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书法之理是常数,是一种规律,在“理”的指引下书写,才能做到“法”的正确。通过听取老师讲授或学习书本上的书法理论,不可能一下子明了吃透,顶多能达到一知半解;只有经由大量的临帖实践,才能真正弄通弄清。我临帖时常常归纳总结,并记下字的特征规律以及结字和笔法的成因,之后能把发现的这些规律熟练地应用到更多的单字上,到这一步才算明理。

明理之后,就是化用。临帖的最终目的是抛开帖来创作,如果作品一看就是某帖,或者完全像出自某人之手,这种创作基本是失败的。艺术不能泥古不化。如何化古?有以古化古、以情化古、以理化古几种方法。以古化古,建立在对古的全面理解和技法娴熟的基础之上,是一个杂糅的过程,会产生出新的审美价值。以理化古,对书法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调整,一幅字从整体到某一局部,小到字中的一笔,都可以在“理”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调整,对字势、节奏乃至通篇的起承转合做新的推演。以情化古,情感的表达是一幅作品最鲜活的部分,而一个人在书写中的寄情能力,建立在对书法共性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驾驭笔墨的能力相对过硬,对线条表情达意特点有较深刻的体验,书写才能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当能做到以情化古,这时书已小成。

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展现了从临摹到创作的一步步推进,由形识势、由势知理、以理化用、以书寄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学一碑一帖就能成立的,确实需要下遍临名迹的功夫。临摹和创作相伴而行,入帖为出帖,出帖需要再入帖,几番熔炼,才能成就一位书家。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1日 12版)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