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美术馆官方网站“收藏绘画”页面截图
藏品赋能与城市共生:做“有灵魂”的艺术综合体
藏品不仅是美术馆建立的根基,更是构成其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独特资产。这些藏品往往反映出一座美术馆的专业水准与独特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本土”艺术的特色与风格。探索一座美术馆的藏品,有助于认识和挖掘一个地区的艺术脉络与审美特征。
谈及山东美术馆藏品在全国的定位,胡亚利思路清晰地表示,与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大馆相比,山东美术馆选择了一条特色化发展路径——争做“特色鲜明的区域引领者”。
“数字化建设是新时代美术馆的‘新基建’。”胡亚利进一步解释,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山东美术馆的藏品数字化建设已从基础的“数据采集”阶段,逐步向“智慧管理”迈进。“我们牵头建设的‘山东美术馆系统馆藏资源共享平台’,现阶段正面向各地市及高校美术馆免费推广使用,目前已吸引18家场馆加入,录入藏品数据一万余条,致力于实现全省馆藏资源的互联互通。该平台依托‘山东省政务云’部署,共同打造一个集征集、管理和共享于一体的数字文化资源库。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可为全省美术馆系统藏品的综合管理、理论研究与藏品活化提供便捷高效的统一平台。”
在谈及山东美术馆收藏工作对“城市艺术综合体”的赋能作用时,胡亚利强调了藏品作为“内容基石”的根本性作用。她指出,美术馆早已不是孤立的“白盒子”,其收藏是艺术综合体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一个综合体,即使建筑再先进,若没有高质量的艺术内容作为支撑,也难免流于空洞。”她进一步解释道,山东美术馆有意识地系统收藏那些承载山东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作品,正是这些藏品,为综合体注入了灵魂,使其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空间,进而成为一座能够安放市民集体情感与城市记忆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美术馆才能进一步成为吸引人流、激发创意的“文化引擎”。高质量的馆藏展览是稳定的流量入口,而藏品资源更具备跨界赋能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