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点半,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多功能厅,举办了书法美育教学研讨会暨书法展览。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智慧与审美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美育教学传承书法艺术、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已成为教育界与艺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为深入探讨书法育人的实践路径,促进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2025年11月2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举办“和合共生·笔墨共情:书法美育教学研讨会暨书法展览”。本次论坛汇聚书法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围绕书法教学创新、书法美育实践案例、书法与传统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研讨,并同步举办精品书法展览,展示当代书法教育的丰硕成果。





研讨会发言专家:
高 洪 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原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
发言题目:《用书法美育浸润全体大学生》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创所所长、北大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发言题目:《国学根基与书法美育》
李 一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
发言题目:《翰墨之美 滋心育人》
朱培尔 《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书法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发言题目:《构建与当代大学生同频共振的书法美育新范式》
周 斌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联合国NGO“书法小联合国”主席
发言题目:《书法美育与跨文化交流》
虞晓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
发言题目:《书法中的言教、身教与书教》
刘天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美育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发言题目:《梁启超书法美育研究》
总结点评:
叶培贵 中国书协第八届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岳川教授发言提纲
国学根基与书法美育
王岳川
一,美育:审美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新时代规定
美育教育是百年中国教育梦想。北京大学校⻓蔡元培校长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上的演讲:“以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日趋发达,现代人根据科学知识寻求解答,不再以宗教为知识”。文艺复兴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以美育代宗教”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可以说,百年来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可谓“仓廪足而知礼仪”的时代正在来临。美育教育成为大中小学教育规定。国家教育部《美育教育规划细则》,要求教育教学改⾰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美育教育要做到“三会”:1、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2、教会他们去欣赏和体验美,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3、教会学生专项的、专门的艺术特长,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二,书法国学维度:书写文字为世界上最难的篆隶行楷草五体书
书法形态分为五体书——篆隶行楷草。书法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草书、行书、楷书,经历了漫长发展阶段书体是随着字体的发展而丰富起来的。陆续出现了五体书书法以线的飞动、墨的润华,抒情写意,划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轨迹书法是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迹化,是最具东方哲学意味的艺术。
驾驭这门文化内涵极深艺术,需要终身历练,方能获得“人格、国学、书艺、境界”四重慧根!仅仅将书法看成写字技巧是大误区。中国文字字体发展和书法文字内涵是书法的生命。一个不认字的人能不能演奏二胡?可以的,瞎子阿炳年轻的时候不认字,照样拉二胡、弹琵琶;一个不认字的人能不能画画?可以的,湖南一位女画家不认字,画得很好;一个不认字的人能不能写书法?当然写不了!因为书法的“书”首先是文字,而且是非常复杂具有顶级专家的高深学问。如:甲骨文研究有顶级学者“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和董作宾(彦堂)),终身研究甲骨文。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而书法还涉及另外集中深奥学问文字——篆、隶、行、楷、草!
书法的“书”起码有三层含义:
1.文字,字体。《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又引申为六艺中的“六书”之学,《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贾公彦疏:“六书者,先郑云: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
2.书写,书法。《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墨子·兼爱》“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说文》:“着于竹帛谓之书。”唐孙过庭《书谱》:“自汉魏以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世以墨写于纸。
3.书籍、典籍。《论语·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
三,书法为“家”者皆为具有高度文化修为的君子而非小人
书法五体书书写的主体,是具有高度文化修为的人。书法文化与文人精神相通。“先文而后墨”(唐·张怀璀《书议》);“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明·王绂《书画传习录》);“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闲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古代著名书法家大都是进士,隋唐以后的进士书法家可谓多矣:白居易、张九龄、颜真卿、柳公权、韩愈、杜牧、王维、李商隐、贺知章、杨凝式、韩熙载、王安石、司马光、朱熹、张孝祥、苏轼、范成大、范仲淹、欧阳修、秦观、黄庭坚、蔡襄、陆游、文天祥、杨维桢、解缙、王守仁、丰坊、王世贞、董其昌、张瑞图、张居正、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周亮工、王士祯、笪重光、郑板桥、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钱大昕、王文治、姚鼐、钱沣、孙星衍、伊秉绶、阮元、洪亮吉、林则徐、何绍基、刘熙载、曾国藩、俞樾、翁同稣、李文田、吴大激、张之洞、沈曾植、李瑞清、刘春霖等。可谓人才济济,蔚为大观世,书法只不过是其文化学术之余兴,不以书法为生的文化书法家,其作品价值很高。同时他们是国学人文学科的顶级学者大师,他们的人格节操高标足为后世表率,其“立言不朽”已被历史永远地载入史册!
美育百年树人!那些急功近利没有学问根基学养乱写恶书者,怎么能尊贵呢?本来就是一凡夫俗子,怎么能成为书法导师呢?那些诋毁文人学者的人,将被历史所抛弃。正可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书法书写内容为千年之国学命脉:经史子集
书法书写国学内容——经史子集。简言之:“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十三经;“史”,《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子”,诸子百家……;“集”诗、词、文集……。书写中国历代经典——经史子集,划出了中国书法文化的深层精神轨迹。书体是随着字体发展和国学发展,以及书写材料发展而丰富起来的。
(一)书法第一个国学特征:是汉字特有的经典艺术。
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典雅美感的艺术作品。中国的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扬雄《法言》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乎情。”
(二)书法第二个国学特征:内容深奥的经、史、子、集
书法作品写经、史、子、集等中国文化精粹,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意义。书法为贵人所书吉语佳句、家风家训,“乃人之衣冠,家之气象”;书法在文化传承中是聆听“圣贤之言、祖宗之训”,有室雅人和,代代传福之效;书法励志自强,修齐治平、提升境界;“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可惊天地泣鬼神!
无论是“厚德载物”“道法自然”“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是唐太宗写史《王羲之传论》,“心摹手追,惟王逸少乎,……其余区区者,不足观也”,都足见书法书写经、史、子、集的一以贯之。
(三)书法第三个国学特征:古代书法称“家”要求极高
刘熙载《艺概书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古代书法可以称“家”,必须是文人君子,才能成为墨客书家。王羲之《兰亭序》自己撰文自己书写,文美字美,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和着血泪撰文书写,苏东坡《寒食帖》自我作诗自我书写。今天一些抄书者妄称“家”,可谓滥矣。而大美典雅大书法是正能量的,是最清洁的艺术。有人妄图将西方后现代的丑怪恶心塞入中国书法,打着各种旗号污染书法之美,在全民美学普及美育加强的时代,最终不得人心。
(四)书法第四个国学特征:国学文化输出和书法传播。
书法代表中国文化的播撒全世界先行一步,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将中国的汉语列入他们的高考范围,全世界有1亿多人在学习中国的书法。
随着中国,随着中国书法和国学持续不断的输出,中国书法史和书法教育史一定会成为国际书法史和书法教育史。中国的书法一定会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各国文化人走近东方文化的审美爱好。
五,书法美育强调书法诗意典雅之大美属性
技法的法度性、内容的国学性、音乐的韵律性、线条的空间性、审美的主体性、境界的高迈性。这些美学美育原则可谓千目所视、分外严格。
20世纪初,疑古派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等,文化虚无主义甚嚣尘上。
21世纪初,一些人哈美、哈欧、哈日、哈韩,一味强调书法形式、结构、张力、视觉冲击力,抄袭西方“后现代主义”,加上“文革”大字报书风混杂一体,恶书恶札甚嚣尘上,意在颠覆中国书法悠久的国学美育传统。究竟何谓书法,守正创新还是守邪标新,这是当代美学美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人类必将走出西方导向的恶怪书画,狂怪音乐,人类会喜欢润物细无声的中国书法,在八面出锋、阴阳向背中充满了中国哲学意味的书法。当今世界导致太多人过劳死、抑郁死。而书法一支毛笔、一张宣纸、一瓶墨水,白纸黑字,损之又损,那就是道——书法之道。宋代诗人陆游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编码。书法在初级阶段是“写字”“结构”,中级阶段是写“个性”“情绪”,高级阶段是写大国国学之“文化精神”。格局不同则境界不同!
六,接受高水平国学教育培本固原,是书法美育培根铸魂的关键
中国书法美学复兴和美育展开。有着积极的当代意义:
其一,书法是汉字历史和人文意味的审美体现。
其二,书法是经史子集意义承担,促成中国书法文化复兴。
其三,书法是中外文化交流重要使者,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达到一亿人。
其四,书法是青少年一代修心养性,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书法美育具有专业的学术针对性:
一,美育根基:基于西方现代性改写中国文化身份,针对“后现代低俗化”,书法界出现审丑怪诞偏执症——书法无文化反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群体鉴别美丑、规避伪恶的能力。
二,思想范式:纠正书法唯技术主义、唯西化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丑诞反崇高……
三,美学风格:尊重经典,典雅清正,简淡流美,大道至简。
四,人文价值:提高书法文化品味和人文价值,追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强调在文化矫正陶冶与不断自觉打磨中,生成为全新的具有书法美学精神与审美品格的新人。
五,国际眼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书法面向世界,走出去着重塑造东方文化身份和形象。
近年来,一些“专家”说起美学美育言必称西方。殊不知在中国上古时代,就有周公“治礼作乐”的美育实践和美育观念——“六年制礼作乐”(《尚书大传》)。殷商国学有礼、乐、射、御“四教”,“乐教”已开始成为主要教学内容。还有“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要写书法、射箭、驾车等,可谓德智体美劳皆备。《礼记·王制》说:“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到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更是重视诗乐美育。可以说,中华民族至少在2500年前,就已重视美育之国,强调美育理论和实践,并认为艺术美育的核心意义在于人与文化之“和”。
全世界只有中国古代是书法原创国,后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建立了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圈”。作为接班人的大中小学学生,如果不继续写汉字和书法,“汉字文化圈”就会很可惜的逐渐消失而变成“花圈”。“汉字文化圈”在西方的战略遏制压缩中正在缩小,废除汉字、贬低汉字——周边国家的唯美国马首是瞻而背中国而去。原因是文化缺乏辐射能力,软实力急需提升。增强文化自信,解决“一手硬一手软”问题。
书法美育应大力促进国学和书法美育进入青少年学生心灵。让书法同样成为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双重提振”的文化软实力。少年强则国家强!文化强则民族兴!美育强则心灵美!
在书法美育教育中,使新时代国学和书法通过“书”——写字认字、书写书法、传承经典,让我们的灿烂悠久的书法美育和国学大美一代代传承下去!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通过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美育教育,培根铸魂让国人拥有文化自信;通过美育教育,培元固本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通过美育教育,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文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