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丝绸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组图)

丝绸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组图)

2019-10-23 09:42 文章来源:文博研习社  作者:韩建业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三  彩陶第二波西向扩展 1、2。 塔儿湾( F10∶22、F102∶1)  3~8。宗日( M295∶1、M198∶15、M198∶10、M157∶1、M192∶2、M159∶12) 9~12。营盘山( H12∶5、H8∶2、H8∶4、H8∶1)

三、彩陶文化第二波西向扩展

以彩陶为代表的农业文化的第二波西向扩展,开始于约3000BC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形成以后。大体仍分南北道,其中南道又可分两条支线。

北道: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从甘肃中部向青海东北部和河西走廊长距离扩展,见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和甘肃武威塔儿湾、酒泉照壁滩等遗址。彩陶基本都是黑彩,内外兼施、构图复杂、线条流畅,流行成组弧线或直线、同心圆圈纹、波纹、涡纹、网纹等图案,还发现多人舞蹈纹彩陶(图三,1、2)。2500BC以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以乐都柳湾“半山类型墓葬”、永昌鸳鸯池早期墓地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存。这些马家窑文化遗存——无论是马家窑类型还是半山类型,都只是在甘肃中部同类遗存基础上稍有变异。

南道北支线: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拓展至青海东部的共和盆地形成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以同德宗日一期遗存为代表。陶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泥质红陶,饰黑彩,器类、彩陶图案和风格基本同于甘肃中部马家窑类型;还发现饰有多人舞蹈纹、二人抬物纹彩的盆(图三,3~8)。第二类为质地粗糙的夹粗砂褐陶,有的施紫红色彩,有鸟纹、折尖三角纹、折线纹图案,线条生硬,当为土著因素。半山类型形成后,共和盆地仍为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陶器仍明显分为两大类。

南道南支线:在四川西北部的茂县波西、营盘山和汶川姜维城等遗址,分布着较为丰富的有一定地方特点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图三,9~12),这当是在前一个时期当地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基础上的继续发展,但必定离不开与甘肃中南部地区的密切交流。约2500BC以后,在甘肃中部文化发展为半山类型并向西偏北方向扩展的同时,川西北地区马家窑类型及其后继者继续向西南方向渗透,沿着四川盆地西缘渗透到云南北中部。四川汉源麦坪和云南永仁菜园子、大理银梭岛一期遗存等,其罐、瓶、钵等器类,绳纹、花边特征,以及带孔石刀(有的双孔凹背)、长体锛凿等,都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有若干联系,当然刻划、戳印、篦点几何纹的流行又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由于云南等地这类遗存中已经基本不包含彩陶,因此只能算彩陶文化影响之余绪。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