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明代《坐隐图》的“迷局”(组图)

明代《坐隐图》的“迷局”(组图)

2019-12-18 10:03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坐隐图》局部

书籍与版画

在明代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嘉靖时期(1522-1566)是一个关键的转折阶段。从1560年代起,书籍的出版数量开始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到十六世纪后期,在江南地区,印本永久性地取代了手抄本,成为传播书写文化的主要方式。 其后的万历时期(1573-1620)标志着数量印刷全盛期的开始,私人刻书成为时代的主流,家刻和坊刻无论从种类还是出版的卷册上都超过了官刻书。处于变化的风口浪尖,出版商的经营策略亦趋于多样化。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书籍的文本形式和图像功能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原本仅作为点缀的木刻插图,逐渐成为承载某种出版意图的“版画作品”。这种视觉形态上的变化,喻示着刻书性质上的重大转向。

就上述方面来看,汪廷讷的环翠堂书坊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此前的研究中,汪廷讷大都被塑造成了一个概念化的徽州商人和刻书者,而其个人特质,例如性格、追求、行为方式,则近乎一片模糊。新近发现的二十三卷本《人镜阳秋》中增补的《坐隐先生纪年传》(以下简称《纪年传》)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汪氏的生平经历,加上汪氏个人文集《坐隐先生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中署名顾起元的《坐隐先生传》(以下简称《先生传》),以及《曲海总目提要》、《续金陵琐事》等文献中的记录,使得我们能够根据这些文字,还原出汪氏的真实面貌。

刻书者

汪廷讷于万历五年(1577)出生于徽州府休宁县汪村, 祖父和父亲都是商人。父亲汪仕齐“弱冠弃儒,修父业,贾于湖,得万货之情”, 于是家业大起。汪廷讷少时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并显露出相当的天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廷讷捐赀进入南京国子监,翌年乡试失利。此后三年,廷讷主要寓居南京结交名流。万历二十五年(1597),廷讷迭遭打击,先是科考再次落榜,不久父亲汪仕齐病故,廷讷返家奔丧,生活的重心又转移回休宁。其后廷讷又连续三次应试,均告失败,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捐得盐课副提举的虚职。万历四十六年(1618)辽东边事起,廷讷北上京师,寻求入仕的机会。万历四十八年(1620),获任福建长汀县丞。天启三年(1623),改任长乐福海。两年后,廷讷奉差海上,于高盖山遇异人,遂“拍手顿悟”而去,不知所踪。

根据《纪年传》和《先生传》,可以得出汪廷讷这样一条基本的人生轨迹。由于这两篇文章都出自汪氏编印的书籍,请托的意味相当明显,因此,我们不仅要谨慎对待其中的评述性内容,亦要透过具体事件的逻辑,尽可能地追求细节和行为模式上的还原。

我们首先来看汪廷讷的性格和个人追求。廷讷十六岁之前主要生活在休宁,从父亲汪仕齐的事业和在乡里的口碑来看,廷讷的少年时期大致算得上平稳。商人的家世对于他性格的形成有着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在晚明时的徽州,出身商贾家庭往往意味着背负上额外的使命。徽州自宋代(960-1279)以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一方面因为土狭人众,“其俗不儒则贾”, 但对于人生最终价值的认可,始终是要“复归于儒”。廷讷连续五次参加乡试,便是明显的证明。然而廷讷似乎于举业并无过人之处,以至于要通过纳赀的方式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此后由于屡次落榜,廷讷不得不另想办法来达到“归儒”的目的。万历三十五年,廷讷捐赀任盐课副提举,从七品,名义上进入了文官圈子,实际上只是有名无实。不仅如此,像他这样以监生资格出仕的人,即便获得实职,也只能在府以下的衙门得到辅助性的职务,而且这类任命通常在边远地区。 廷讷最后的身份是福建地方的一名下层官吏,并极有可能殁于任上。从这些情况来看,廷讷并不像自己标榜的那样淡泊名利,他对于入仕、获得士人精英身份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天启五年遇异人而“挂冠霞举”的叙述,明显是一种委婉、夸饰的写法。之后含糊虚幻的描述,极有可能说明廷讷此时已不在世。以他对仕途的执着,很难相信会在此时选择遁迹山林,即使眞因为前途无望而决意辞官,也更有可能是返回故乡休宁。所谓仙去云云,不过是要为廷讷并不圆满的结局涂抹上一些亮色。

至于廷讷的性格,在其“求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敢于投入资财、且善于掩饰自己意图的特点。新安商人的精明和豪奢在晚明时已声名远扬,在廷讷身上体现出来的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更有对社会形象的悉心经营。廷讷编撰的文集、戏曲和规鉴书籍中,几乎所有的序、跋、题赠的作者都将他描述为一位优雅、慷慨而富有才学的精英人物。然而官方纂修的文献对他却几近无视。万历至民国的府县志中,只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休宁县志》卷五“选举”的“舍选”部分有寥寥数语的记载。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为廷讷赠序、甚至录写序文的汪可进、金继震、金一中在县志中的记述都要远为详细。 方志作者在“舍选”篇首抒发的一段感慨,或许道出了廷讷被忽视的原因:

洪、永时,国子生最贵重,初入仕辄为词臣言官。宣宗后,始开纳赀例。吾怪休大邑,而以此应选者何寥寥也?岂非民风淳朴,务本业而事诗书,不欲以未学之材轻居民上哉?

汪可进、金继震都是进士出身。毫无疑问,在官方修史者的观念中,捐输意味着才学的欠缺,而且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可以想见,虽然汪廷讷通过写作、刻书、纳赀,与社会名流题赠往来,而营造出一种身处精英圈子的图景,但当时的士人阶层对他捐纳得来的功名是并不认可的。

正因为此,廷讷才会煞费苦心去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努力谋求一个实缺官职之外,亦利用各种手段包装、塑造自己的文人形象。由个人著述中收录的题赠文字来看,廷讷的社交圈子相当广泛,其中既有李贽(1527-1602)、汤显祖(1550-1616)、焦竑(1540-1620)这些在整个明帝国范围内都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官员名流,亦有陈所闻、李赤肚等具有一定地方知名度的人士,甚至连建安王朱谋垄(1559-1620)和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也包括在内。这份令人惊奇的名单实际上真伪杂陈。总的来说,较为可信的交往对象,仍应集中在廷讷长期居住并加意经营的地域。从文献记录上看,廷讷寓居南京的四年对他的社交范围意义重大。这期间他除了读书应试,还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各阶层人士的交往中。 为《人镜阳秋》作序的沈懋孝、余孟麟、黄汝良均曾在国子监任职,极可能与廷讷在南监就学的经历有关。不仅如此,廷讷的交往圈子更进一步扩展到更上层的官员:

少宗伯复所杨先生(起元)讲德南都,先生复执贽而禀学焉。间以所得质先生,大器重之,因授号“无无居士”,且为之解。

(丙申)是冬九月,冯大司成开之(梦祯)缘公会友汪龙门介绍,得授业,初课则曰奇材,惜欠引耳。昌朝字,司成订也。公少时梦天门开,遥瞻“华国昌朝”四字,及冯字之,默与梦征,乃知公天人也。

冯梦祯(1548-1605)时任国子监祭酒,掌太学法令及考核,官职为从四品;杨起元(1547-1599)时任南京礼部右侍郎,正三品。二人均是留都文人圈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廷讷原字去泰,后以“昌朝”、“无无居士”的名号而为世人所知。他并多次在文章中提及此字、号的来历,其意自然是炫示自己与这两位文坛宗匠的交往。然而,对于两位大人物的“大器重之”,我们却不得不表示怀疑。陈垣先生指出廷讷在《全集》中伪造利玛窦题赠一事, 足以说明其性格中“投机”的一面。此外,《全集》和《人镜阳秋》的题赠文字中,诸如王穉登(1535-1612)、顾起元(1565-1628)等名士要么其文章由他人抄录,要么又成为他人文章的抄录者。《坐隐先生传》和《纪年传》里,更屡屡出现重要人物初见廷讷即大为称许、继而倍加礼敬的桥段,但对于具体的过程、细节又含糊带过。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就廷讷的个人特质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和大多数徽州商人一样,廷讷由于家庭出身的底色,使得他不仅早年致力于读书中举,终其一生,都将谋得功名、晋身官员阶层视为最高的荣耀;其二,廷讷家境富足,性格颖敏,亦通晓如何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透过他精心编织的文字,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自己”。这是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汪廷讷如何利用版画印本中的图像,来实现这一目标。

棋谱

《环翠堂园景图》(以下简称《园景图》)和《坐隐奕谱》(以下简称《奕谱》)是环翠堂两部引人注目的印本。除延续汪廷讷一贯的“铺张”风格之外,它们的另一共同特点是主题均与坐隐园有关。坐隐园是汪氏的私人园林,修筑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此后又陆续加以扩建,最终形成令人惊叹的规模。汪廷讷将这座园林视为自己理想的栖居之所,从万历二十八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将近二十年间,坐隐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他大部分的书籍也刊印于这个时期。

《园景图》描绘的正是汪廷讷这座梦幻般的园林。此图原刻本为傅惜华收藏,手卷装裱,后来下落不明。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传本,以经折装册页的形式影印500套,是现今所见最接近原刻的版本。复制本为四十五面连式,髙24公分,长1486公分,由钱贡绘图,黄应组施刻。以目前的装订形态看,很难判断《园景图》初印时是否另配有文字,以及是否为书籍之一部分。《园景图》的刊印时间亦不确定,目前较为保守的结论是十七世纪初期。

《奕谱》全称为《坐隐先生精订快捷方式奕谱》,有两卷的单行本和十八卷的全集本两种版本。单行本有可能先刊印发行,后来收入《全集》。如果从《全集》的角度来指称《奕谱》,则二者实为一体。《全集》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部,装成八册,每一部对应一册。第一、二册为《奕谱》两卷,三、四、五册为《题赠》三卷,六、七、八册为《坐隐先生集》十二卷及《坐隐园戏墨》一卷。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