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轮,新石器时代,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郑州考古研究院藏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女性与纺专的记载。《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孔颖达《正义》“妇人所用瓦,唯纺专而已。”
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到比较原始的纺纱技术,如瓦族、怒族、彝族、布朗族、藏族等使用的纺轮与考古发掘出土纺轮的形制几乎一样。
从历史文献、考古实物以及民间传统工艺等方面来看,使用纺专纺纱或者纺线的技术由来已久。纺专是纺车发明以前人类最重要的纺纱工具,不同的直径和重量的纺专可以让人们连续获取量多质优、不同纤度和捻度的纱线,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青台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麻纱,应是利用纺专的自身重量和连续旋转对麻纤维进行加捻成纱的。
不难想象,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女性已经普遍掌握纺轮外形尺寸、重量与纱支粗细关系的基本原理,纺出不同规格的麻纱,用于织造不同规格的麻布。
青台遗址在出土纺织品遗物和麻绳残段的同时,还出土数百件陶刀、石刀、蚌刀、骨锥、骨匕与骨针等,其中针、锥、匕均为原始纺织工具,针和锥用于缝制,匕用于分开纱线。随着原始纺织技术的发展,针和针上穿引的纱线逐渐演变成为织机上的纡子和纬纱,匕成为织机的打纬刀,据此推测当时原始纺织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