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彩百衲,北朝,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敦煌研究院藏
从文物出土地点、制作时间、制作规律及莫高窟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文物来看,该百衲应属于佛教用品。佛教的传播及推广,排除其他因素以外,也得益于其独特的服饰观念和穿衣制度。
《大智度论》云:“佛言应著衲衣。”这里的“衲衣”,指的就是这种由废布或是善男信女捐赠的旧布片缝补而成的百衲衣,与这件丝绸百衲制作的初衷一致。即为用这种“苦修”思想,传播佛学。
《广韵》云:“补衲,紩也。又僧衣曰衲。”佛教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亦自称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佛陀为了告诫弟子要如何知道节欲,不贪物质享受,又能够使得弟子学修好道,用世人丢弃的衣服布头洗净做成衲衣,穿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安贫乐道,一心向佛,获得解脱。
当然,百衲的初心是节俭,但是后来也逐渐奢靡。正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载:“世人所弃零碎布帛,收拾斗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省事,一纳之外更无余物。今时禅众多作纳衫而非法服,裁剪缯彩,刺缀花纹,号山水纳,价直数千。更乃各斗新奇,全乖节俭。”
至今在日本,还能看到非常精彩的百衲袈裟。最澄大师(767-822),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804年作为“入唐请益天台法华宗还学生”,率弟子义真入唐,在天台山满受天台教义,翌年回国,后正式创立日本天台宗。
这件袈裟是最澄大师从中国带回日本的,是目前日本现存的最早袈裟,这件百衲袈裟就是用麻布之类的韧皮纤维缝缀而成。后来,最澄大师的自画像和自己穿过的袈裟成为佛法传承的符号,代代相传,后世弟子坚信袈裟是获得真传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