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千年女红——女性视角下的纺织技艺(组图)

千年女红——女性视角下的纺织技艺(组图)

2020-04-03 12:57 文章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是男耕女织,各司其职。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彰显纺织技艺的女红一直伴随并温暖着文明进程。本文以女性的视角,从历史文献、考古实物以及民间传统工艺等方面详述了纺纱、缝纫、编织、夹缬、刺绣等女红技艺和女红发展史。

女红,亦称女事,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印染、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女红”最初写作“女工”或“女功”,《淮南子?齐俗训》“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礼记?郊特牲》“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

书中所载古代农妇纺织场景

“女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景帝纪》“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从此始,女红一直沿用。《汉书?哀帝纪》“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桃花扇?栖真》“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红,假借为功,实为工。”

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考量,其中的“工”即为女红,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在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的诗句,正是描绘慈母为儿子缝衣纳衫做女红的画面。在此意义上,女红可谓母亲的艺术。

载弄之瓦——纺纱

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钱山漾文化,则出现了麻线、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

纺织是由线到面的过程,纺纱就是纺织的开端,其中纺轮不可或缺。以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为例,发掘中出土大量纺轮,质地有石、陶两种。这些不同直径和不同重量的纺轮,在中心孔内插入捻杆,便成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使用的纺线工具——纺专。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